在课堂上使学习的形式多样化,可以说是教育学上的“窍门”之一。经验证明,在一年级刚开学的时候,不应当有“纯粹的”阅读课、写字课或算术课。形式单调会使儿童很快感到疲劳。图画是使作业多样化的有力手段。譬如,我看到阅读开始使儿童疲倦了,我就说:“孩子们,打开图画册,让我们把刚才读过的童话故事画出来。”于是,刚刚流露出来的疲劳的征兆消失了,孩子们眼睛里发出欢乐的光芒,单调的活动被创造性的活动取代了……在算术课上也有类似的情况:当我觉察出孩子们理解应用题的条件有困难时,我就让孩子们把应用题再读一遍,然后把它“画”出来。
有经验的教师能够“拴住”儿童的注意,吸引他们听自己的讲述、讲解和叙述,但他们不是靠采取什么特别的措施,而是靠讲课的内容。当儿童注意地听讲、记忆和思考的时候,使他们不觉得自己是在用力,是在强制自己注意听讲、记忆和思考。如果教师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儿童会把所有引起兴趣的特别是引起惊奇的东西,都保持在记忆里。
在教他们的时候,要使他们觉察不出你的目的,而做到这点,却远不是像乍看起来那么容易的。在学龄初期这个阶段,特别是在一年级,儿童确实是不会专心致志的。教师应当去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去利用心理学上所说的不随意注意。
有些教师认为,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使儿童“经常处于智力紧张状态的气氛”,就是自己的成功。初看起来,他们采用的那些方法能够造成一种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假象:作业的花样像万花筒似的不停地变换,儿童集中注意地听着教师的每一句话,教室里笼罩着一片紧张的寂静。但是,这一切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而所得到的结果又是如何呢?不断地使足力气来集中注意力,不让任何一点东西疏忽过去,而这个年龄期的儿童还不善于约束自己的注意力,其结果只能是使儿童精疲力竭,使神经易于激动,使整个神经系统过于疲劳。所谓“在课堂上不浪费1分钟”、“没有一时一刻不在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可能再没有比这种做法更为有害的了。教师在工作中抱定这样的宗旨,那就简直意味着要把儿童的精力全部榨出来。在上完这种“高效率的”课以后,儿童回到家里已经疲惫不堪了。儿童只要朝那装着课本和练习本的书包望上一眼,就感到厌恶。
难怪学校里常常发生违反纪律的现象,它表现为学生对教师和同学的态度粗暴,无礼地对待别人所提的意见,结果引起许多冲突。因为儿童的神经在课堂上已经紧张到了极点。
不,决不应当用这样的代价来达到使儿童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和积极用脑。应当不断地使儿童的精力得到补给。这种补给的源泉就是:去观察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到大自然中去活动,读一些有趣的书,举行参观旅行等。学习应当跟多方面的智力和体力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使这些活动能激发儿童的鲜明、动人的情感,使周围世界像一部有趣的书,诱使儿童很愿意去读这部书。除了到自然界去旅行和游戏以外,体力劳动能为儿童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余地。经验证明,体力劳动对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丰富的思想的世界。正是在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着学生的极重要的智慧品质:好奇心、钻研精神、思考的灵活性、鲜明的想象力等。学校的极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运用知识。如果只是掌握了这些技能和技巧,而不把它们运用于实践,那么学习就会渐渐地离开儿童的精神生适的领域,跟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脱离开来了。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就要设法使每一个儿童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技巧。如果用思考、情感、创造、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的学习,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是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