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译文】
孔子说:“酒杯已经不像酒杯了,酒杯啊!酒杯啊!”
【我的收获】
觚:音同孤,古代的酒杯。
因此篇没有上下文,不知当时说话的场景,只能猜测,可能酒杯外形或容量与传统的不一致。
孔子借用酒杯之名感叹,物是人非,很多传统的东西已经变得名不符实。
例如:一些礼仪的名称还在,但很多人对儒家文化的尊敬之心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礼仪动作已经被改得失去了原来想要达到的目的,名存实亡。
对照现在的社会问题,例如:孩子以独立之名不孝敬父母,老师以关爱之名对学生不敢严格管教,下属以维护自尊之名随意顶撞上级等等,没有尽到各自应该的职责。
孔子一句关于酒杯的感叹,体现了他不满社会浮夸不实的现状,敢于发声,力求恢复社会正气的教育家精神。穿越千年,仍然振聋发聩。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文】
宰我问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如果告诉他说,‘井里掉进去一个仁德的人’。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人,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
【我的收获】
宰我,就是宰予,孔子曾因宰予白天睡大觉,生气地批评他“朽木不可雕也”。
这篇感觉翻译得不太通顺,翻看了其他版本,还是有点糊涂。那就抓住核心思想就好了。
我理解此篇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就是,舍身求仁,不是指不经思考,任人摆布去枉送性命。孔子提倡仁德,但也提倡明哲保身,圆融处世;提倡内心有坚持,但也提倡不愚忠。简而言之,提醒大家不能成为被书本教化的书呆子,被道义绑架的“愚仁”“愚忠”。
这篇从后半段对话还能看出,孔子正告宰予,对于君子应该给予起码的尊重,不能愚弄君子。同时,自己作为君子,要明辨是非,不能成为被愚弄的对象。
真正的仁者必然同时是智者,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凡事有尺度,能把握仁的实质,又不任人摆布。
《公冶长篇》提到,孔子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入过狱的公治长,把侄女嫁给能在乱世中明哲保身的南容,可见,孔子是一位开明有远见的智者及仁者,绝不会赞同这样的愚忠行为。
对于热爱读书写作的人来说,其借鉴意义是,不要成为抖书本、搬运知识、人云亦云的书呆子,而应在工作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正如王阳明所说,凡事要在世上磨,知道不代表会用。也如稻盛和夫对待管理的态度,稻盛企业的使命是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但并不代表要放松对员工的管理,相反,稻盛对员工的管理是极为严格的。严格管理与践行他的利他原则并不相悖。
综上,这篇的核心思想与前面孔子所说的“敬鬼神而远之”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