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问豆包:冥想和胡思乱想的区别是什么?
豆包说:
冥想和胡思乱想的核心区别在于是否有明确的注意力锚点和主动的觉察控制,具体可从三个维度区分:
1. 注意力状态不同
- 冥想:有明确的“锚点”(如呼吸、身体感受、特定声音),会主动将分散的注意力拉回锚点,过程中保持清醒觉察。
- 胡思乱想:注意力无固定方向,像“脱缰的野马”,会随机跳转(如从“明天吃什么”想到“上周没完成的工作”,再联想到“朋友的一句话”),完全被动跟随念头。
2. 情绪与心态不同
- 冥想:追求“不评判”的心态,对出现的念头不纠结、不批判,仅观察后放回锚点,过程中多伴随平静、放松。
- 胡思乱想:常带着情绪卷入(如焦虑、懊悔、担忧),会反复纠结某件事(如“刚才说错话了怎么办”),越想越容易陷入情绪内耗。
3. 目标与结果不同
- 冥想:目标是训练专注力和觉察力,长期练习能让人更清晰地掌控注意力,减少被念头支配的情况。
- 胡思乱想:无明确目标,结果往往是消耗精力、加重焦虑,甚至让人感到疲惫、思路更混乱。
于是我确定:刚刚进行的是一场冥想,而且这样的情况常常发生。
就好像在脑子里完成了一篇结构完整、主题明确的文章。
然而,睁开眼睛,烟消云散。好像所有的念头都不曾来过。
豆包是什么?我觉得豆包其实就是你自己的折射。
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它就给你什么样的解析。你问的傻,它就傻。你怎样问,它怎样答。
所以,每个人的豆包其实并不一样。
看似下载了一个神器,实际上你仍然是和自己对话。
【2】
教师节,仍然按部就班,平平淡淡。
问题小孩果然每天都能出勤,拍了班级合照,虽然她不说话、不学习,可既然来到这个集体,那么,总觉得,有她,才完整。
下班快到家,收到小孩儿妈妈的微信:
我的微信只加了这一个家长,送祝福的也只有她。
我挺高兴,不是因为自己被暖到,而是自己的点滴付出暖到了别人。
可能接下来这一年我都没有办法早一点吃饭,都得看着这个小孩儿吃完才能踏踏实实去吃自己的饭。也可能每个小组活动,我都要想着把她送到隔壁教室,以便上课老师看到她。
可能,每一次考试她都只能是妥妥的零分,成为班级成绩的负担。我完全不确定她会不会写字,会不会写名字,会不会在试卷上写个人信息。可能,她都完全不会。她的书包背来背去,但从未将一本书放到课桌上,她的桌面永远干干净净,书本就那么一直躺在书包里。
然而,似乎那个零分也代表了一种完整。
【3】
回到家就已经很累了。
婆婆以为我们值班会很晚回来,已经吃过饭没有等我们。
她把玉米、小白菜、韭菜馅饼端过来,李先生又煮了一碗面。
吃过,有些疲惫。
看了一回书,大概是第三十三回。
一天下来,浑身都是汗,黏黏糊糊的。就那么看了几页书,就那么黏黏糊糊地进行了锻炼。
休息了一会儿,洗漱。
不知怎的,洗完澡常常觉得巨热。其实秋天来了,不至于。可实在闷气难受,只好打开空调。
吹了一会儿,凉下来了就关闭了。
睡得有点早,没有写字。迷糊了,就直接睡了。
可醒的也早。
所以,才有了一场冥想和这篇不成篇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