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一个名声十分不好的人,人们说他夺嫡,刚继位,就修建大运河,迁都洛阳,不以国家为重,后来又做了许多错误的决定,而导致隋朝灭亡,但是其实杨广并不一定是那样的人,我们先从他20岁之前讲起。
20岁之前的杨广是一个怎样的人?首先杨广生活在一个文化民族混合的时代,他的父亲因为掌握了过多的兵权,所以受到了猜忌,隋代周等一系列的政局变动。由此可见,杨广的时候就经历了各种的政治变动,但是他知错就改,原本贪玩的它变成了好学的贤才,和士兵一起淋雨,没有富二代的作风,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有修养有内涵,并且与其他世俗的人不同的人。
可是史书上却说他这些都是装的,这是真的吗?其实应该不是的,首先她那时候才十几岁,而且他的父亲经历了那么多,各种人各种事态都见过了,如果杨广是装的话,那么他的父亲是一定可以看出来的。其次,如果他是装的,装着装着也就会变成真的了,但那时候他才十几岁,心机不可能那么重。
后来在平定陈的反叛以后,江南又乱了,其原因是因为,隋文帝偏法家,但是江南的刑法宽大并不严,突然来了一个那么严的管制者,所以江南人并不适应,豪强与世族就谋反了。那么面对这样的情景,身为扬州总管的杨广会作何对策?
用武力征服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杨广就学吴语,娶江南的妻子,亲近江南学子,接受了江南的文化,给江南人很大的好处,总之,杨广在用了10年时间拉拢人心,缓和了南方人对他们的怨恨与怀疑,逐渐他掌握了军事,在掌握军事以后又推行了合理的施政,打破了江南和江北之间的隔阂。
从这个问题也可以凸显出杨广的才华以及谋略,但是这个问题是结束了,可是,大隋又迎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立太子之事。立太子之事从古至今一直都在争斗,比如秦朝之所以两代灭亡,就是因为争夺皇位,而最后赢的人是无能的,立谁为太子,就是在决定未来的国家的命运会如何,虽立太子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按照常理来说,杨广是无法被立为太子的,他虽然是嫡子,但并非嫡长子,可是这时杨广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决定夺嫡。那么这时问题就来了,杨广是否应该夺嫡?
其实是应该的,因为杨广的哥哥杨友并没有什么功劳,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过着富二代一样的生活,而杨广立下的功劳非常大,并且如果杨广不做皇帝,那么生命就有危险,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杨广有了那么大的抱负,他肯定会想办法去实现这样的理想,所以杨广选择了夺嫡。
首先是杨广先向皇后哭诉说,杨勇要害自己,然后又用流言蜚语诬陷杨勇,皇后信了以后,别把这些琐碎之事都告诉文帝,立杨广为太子,并且继承皇位。
那么大业时代是如何开启的?首先刚开始,在开国之初,杨广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就动用了200万人,修建大运河和修建东京洛阳,他做的这两个大工程都是动国本的,这样很容易造成谋反,可是尽管这样,杨广还是要做,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因为他把都城迁到洛阳。可以更好的控制整个中原,而修建大运河是。因为在江南一带的物资是需要向洛阳,向各地运输的,而走水路会用更多的东西并且会更快一些。
他做这一切无疑都是为了更加快的统一中原,可是这样是否可以实现他统一的目标呢?其实是不能的,因为他不能让百姓们安居乐业,不能让他们幸福安康,而国之本主要是百姓,没有百姓便无法称其为国,可是他修建大运河和迁都洛阳用了太多的人,其中有一些人就死在了修建的过程中,最后因为人力不够还用上了妇人,这肯定是不得民心的。
后来,大业并一步一步的走向了灭亡,到底是怎么走的呢?
首先就是三征高丽而归。没有没有没有,在大业强盛的时候高丽不来朝见,这该怎么办?这时就分为了两派,一派是攻打,一派是不攻打。不光打的原因是因为耗力太多,但是如果真正不攻打的话,那么北齐和突厥还有高丽就会觉得大隋像是纸老虎,根本就不敢用兵,没有什么实际的力量。于是有可能就会联合起来,向大隋攻打。杨广考虑到这里就选择了攻打高丽,可是,他却出乎意料的失败了,杨广又去攻打,因为他必须树立自己的威信,后来连打了三次,终于胜利了。
这次攻打高丽虽然胜利,但是国力因为刚开始因为修建大运河和迁都洛阳已经耗费了许多,现在又三次远征高丽,国力已经衰败。突厥似乎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就攻打了过来,那么这是杨广该逃向哪里呢?有三个选择,第1个是大兴,第2个是洛阳,第3个是江都。首先第1个选择是4面都是山,可以说大兴是易守难攻的,但是一旦敌人攻了进来,便无处可逃,于是处于保险期间,还是不能去大兴。而去江都就意味着放弃国家。那么最后杨广作何选择?
杨广当时的心态完全不好,可以说是完全崩溃,所以杨广就放下了国家,他先到了洛阳坐着龙舟, 邮到了江都,然后完全以悲观的眼界来看待一切,随后大将反叛,他便被杀,大隋就此灭亡。
那么杨广到底做错了什么呢?首先他先前做的那些事情,都是因为事出有因,而原因都是为了国家,看起来都是正确的,到底是因为什么,从而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呢?其实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作为皇帝,没有听取别人的建议,在杨广决定修建大运河,和迁都洛阳之时,并不是没有人站出来反对,并且提出自己的建议,在杨广决定攻打高丽之时,一次失败,两次失败,这时肯定会有很多人反对第3次攻打高丽,因为太耗国力了。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杨广很少去听大臣们的建议,而是自己坚持着自己的意见,他作为皇帝,需要全面看事情,不能固执己见,要自我约束,但是他并没有做到,所以这一点才是他亡国根本的原因。
杨广这个人除了最后的那一个选择以外,其他做出的选择都是为了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所以为此他坚持自己的意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