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608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初中阶段有三大类文体需学生掌握,即记叙类、说明类、议论性文体。说明文作为三大文体之一,在八年级有两个单元进行专题学习,这两个大单元又分为两个序列:事物说明文序列、事理写说明文序列。
新课标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从课标中,我们可以看出,说明文教学要点是要让学生在学会阅读说明文本的基础上,明白说明文说明的特征与事理,并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常规教学中,我们会先介绍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再结合《中国石拱桥》或《苏州园林》这样典型的文章落实这些知识点,然后仿照课文写作顺序和方法进行写作。大单元教学如何让说明文知识落地呢?笔者听到某老师团队设计的说明文教学任务群,该任务群分为四个学习流程:学会阅读说明文;学会阅读文艺性说明文;精进说明文阅读之法;学写阐释性说明文。第1课时(90分钟时间)分三个任务。任务一:先用《中国石拱桥》《夜宿卢沟观晓月》《七七事变35周年》三篇文本让学生勾画“你觉得最能体现它们各自文本特征的句子,区分表达方式的不同。”由此得出“比较,明辨特征”的方法。任务二:明确说明对象。出示《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梦回繁华》《故宫博物院》《北斗.国之重器》6篇文章,让学生找出说明对象,将对象与标题横向对比,说发现。得出“看标题、明对象”的结论。任务三:判断说明顺序。重点以中国石拱桥为例,让学生圈画出文中出现的时间词,纵向说发现,整合中心句得出结论“根据中心句、时间词、方位词来判断说明顺序。”任务四:画示意图,在相应位置标数据,判断说明方法。任务五:用替换、删除、调换法感受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纵观整堂课,环环相扣,思路清晰,教给学生阅读一般说明文的方法步骤。但笔者感觉每个任务虽有,但有为了任务群而不考虑学生学习实际,随时扩大学习内容,无效创新教学方式,蜻蜓点水,教学未落到实处之嫌。
首先,课标指出“初中生每分钟阅读量不少于500字”,那么三分钟能读1500字。而这堂课的任务一、任务二学生一共要阅读8篇说明文,从中筛选关键句来阐释表达方式和通读全文来寻觅说明对象,不是不考虑学生实际,只是为了展示而展示。像这样的蜻蜓点水,学生除了被动的接受表达方式分5种和标题大多是说明对象的机械方法外还学到了什么?浏览了文本吗?了解了知识么?训练了思维吗?
其次,大单元教学需要对教学方式随意创新么?教者在教学说明方法时,让学生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来判断说明方法,这种教学方式的确很创新。笔者从教20多年来,第一次见到,虽然教者怕学生无法画示意图,专门展示了这座桥“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孔”的图片和卢沟桥“联拱由28道拱圈组成”的图片。这两个示意图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区分用词的准确性和卢沟桥的坚固性未尝不可,但用示意图让学生辨别分类别、列数字、做诠释等说明方法,实有画蛇添足之感。打比方、举例子这些说明方法又怎么画呢?引用又怎么画示图呢?如果学生不会画图又如何辨别说明方法?这些教学方式是为教学的直观性,还是想体现学科的融合呢?如此创新只是浪费时间,误导学生。给完成任务穿上了一件漂亮的外衣,却毫无保暖性而言,让学生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发抖。
大容量的课堂,除去五大任务的外衣,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学生在之前如果没有学过这些知识点,有多少学生能跟上快跑的脚步。可能除了少数语文素养特高的学生外,大多数学生都在水上漂吧。
提倡大单元任务群教学理念的专家们,批驳单篇教学费时、无效、牵着学生鼻子走。那么大单元果莫高效、实用、以学为主、关注了大部分学生,让所有学生受益了吗了?新课标的任务群来了,具体如何操作各个专家团队还在不断探索。它是一种方式,一种策略,更是一种引领性的理念,但何时用任务群,何时用单篇教学,还是要根据学情来定吧!当下可否应在单篇教学下寻找一点突破,做些实践性尝试。盲目实践,操之过急,是否会将语文教学引入另一条歧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