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澄明之境》--导言02--读书笔记
tags: 陶渊明,戴建业,存在论
grammar_cjkRuby: true
renderNumberedHeading: true
时间:2020-3-30
本书的展开
- 前四章分别揭示陶渊明生命境界的特征及其形成,这一生命境界的文化底蕴,他对死的超越与对生的安顿,他在身心冲突中对自我的体认,以及通过体认自我进而把握自我的那种成熟的人性
- 第五、六章分别阐明他归隐的本质在于守护生命的真性,其动因在于既超越人际的利害,同时又表现出对人际的深切关怀。
- 第七章阐述他在饮酒中所达到的超尘脱俗、融然远寄的生命境界
第八、九章分别探讨他的诗歌风格、语言特征与其生命境界的内在联系。 - 最后两章论析陶渊明在接受史上的命运——
- 人们对其诗的评价由忽视到重视、由冷落到推尊,
- 对其人的认识,
- 则由对道德操守的赞颂进而到对其存在境界的把握,
- 由仰慕其气节品行到接受其存在方式,
-接受者对陶渊明理解的深度同时也昭示了接受者自身存在的深度。
各大家对陶渊明的欣赏
陶渊明是滔滔浊流中的一泓清泉,是“市朝驱易进之心”的尘世的良心,是“大伪斯兴”时代的一位真人(《感士不遇赋》),因而,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那超脱的人生韵味、那洒落的生命境界,以及展现这种人生韵味和生命境界的诗风诗境
萧统
- 自称“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的萧统,早对他“脱颖不群,任真自得”的为人钦仰不已
苏轼:
- 首先对陶渊明其人其诗有精微体悟并作出深刻阐释的是苏轼,他不仅把陶的诗文视为艺术的极致,
- 也将陶的为人作为自己人生的楷模;
- 对其诗心追手效,首首依韵而和,对其人更是高山仰止,愧叹“我不如陶生”。
朱熹
- 连理学大师朱熹也极口称道他不“局促尘埃”的存在方式:“作诗须从陶、柳门中来乃佳。不如是,无以发萧散冲淡之趣,不免局促尘埃,无由到古人佳处。”
- 他那冲淡自然的诗语既源自诗人存在的深处,他那和谐静穆的诗风同样来于诗人的人生境界,
明 何湛之
明何湛之在《陶韦合集序》中也说:“晋处士植节于板荡之秋,游心于名利之外,其诗冲夷清旷,不染尘俗,无为而为,故语皆实际,信《三百篇》之后一人也。”
清 龚自珍
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之一二九中说:“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鲁迅
- 鲁迅先生也不同意陶渊明“浑身静穆”的说法,认为陶诗中“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金刚怒目’式
- 正由于他有对世俗丑恶的“金刚怒目”,才有他超脱尘俗的高风逸韵。鲁迅先生在指出“他于世事也没有遗忘和冷淡”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他“是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
- 这正是陶渊明独特意义之所在:既结庐人境又不“局促尘埃”,既充满人际关怀又不受人际羁绊,因而“陶诗句句近人,却字字高妙”。
前人的研究
苏轼
苏轼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理解最为独到深刻,他最先从存在论的角度论述这位伟大诗人:“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陶渊明这里为“古今贤之”的“真”不是伦理学上的“真”,也不是认识论上的“真”,而是他存在状态上的“真”。苏轼对陶渊明的论述在陶接受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陶渊明研究已由政治曲解和道德赞叹,深入到对其存在境界的探寻。
现代
现代对陶渊明阐释最有深度的是梁启超、鲁迅、陈寅恪、朱光潜几家,其中尤以鲁迅、朱光潜影响最大。
朱光潜
早在1935年朱光潜先生便借鉴温克尔曼关于古希腊雕塑“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观点来阐释陶渊明:
- “这里所谓‘静穆’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不是在一般诗里所能找得到的。
- 古希腊——尤其是古希腊的造形艺术——常使我们觉到这种‘静穆’的风味。
- ‘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
- 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
- 屈原阮籍李白杜甫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渊明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 几年后他仍坚持己说:“渊明则如秋潭月影,澈底澄莹,具有古典艺术的和谐静穆。”
鲁迅
- 鲁迅先生对古今隐士的精辟洞见,对通过全集以见“全人”研究方法的强调,特别是对“浑身静穆”说的尖锐批评,
- 迫使我认真思考陶渊明是如何从“金刚怒目”变为“非常平和”的?
- 他何以能既不“遗忘和冷淡”“世事”而又能不“局促尘埃”?
- “世界上本没有一个人能够有持久的宁静”,陶渊明同样也不是天生的“非常和平”,他在《与子俨等疏》中自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更不可能一直是“浑身静穆”,
-他的心灵深处也有过贫与富的交战、穷与达的烦扰、生与死的焦虑, - 他的“和谐静穆”是他长期灵魂搏斗的结果,
- 他洒落悠然的生命境界来于他痛苦而独特的存在体验。
- 这样,我对陶渊明生命境界的特质及其成因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读后感
读书需要好的时机
如果让我早过一两年,我或许对陶艳明没有多大感觉,校园的生活规律而简单。
-
如今也在面临人生一个分支的阶段
- 如果幸福可以用车子房子钞票衡量,那么多少是一个限度呢。因为只有把握住这个限度,我才知道我何时才能够幸福。
- 如果说有这些才是幸福,我想我们的陶渊明是不幸的,他是个读书人,读书人在那个时代是命定做官才有前途,然而,他一去十三年,猛然发现,自己性本爱丘山。做官能给他带来一些东西,然而,意味着要失去他的快乐,失去他的幸福。
- 陶渊明不是个富二代就是个官二代,毕竟他家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祖父就是一个大官。然而,从他的诗文就可知道,陶渊明其实大部分人生活的穷困潦倒,穷,穷到有时到好友家蹭吃蹭喝。他当官是容易的,然而他不爱当官,所以他别无选择。种地种的草盛豆苗稀,说明这个种地的水平也是相当的差。
- 为什么陶不愿意做官呢,因为,那个官场不在是读书人实现人生梦想的地方。身为一个君子,读书就是为了当官,当官乃是为了实现儒家的人生价值,造福一方。然而,那个官场,能不能造福一方还两说。关键是,好歹我陶是个正人君子,气节还是有的,叫我为权贵折腰,我老陶受不了这个气。
- 可以看出,那个官场,是容纳不了君子的。那怎么办呢?
- 似乎儒家就只有那么一条道路。只有当官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价值。
- 如果单从路来讲,陶渊明没得选择。然而,从道来讲。孔子心向往之的还不是能有多大的本事,而是吾于点也。
- 一个读书人,况且我也把自己纳入读书人的行列中吧。面对沧浪浊兮,我们该怎么办呢。
- 儒家与道家
- 对于一个君子,只能身在陋室,惟吾德馨。或许也是自我安慰。孔子呀孔子,难道只能有屈原式的悲鸣应对这浑浊的沧浪么
- 对于一个神人,遗世独立,反社会反人伦反道德,庄子给我们的道路,似乎太不近人情。
- 第三条道路,陶渊明的路
- 对于一个读书人,如何宠辱不惊,超越贫富、穷达、生死?我们如何,逍遥无待,活出一个真我?何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对于这个问题,老陶给我们了一个答案。就在他的诗文里。他既有儒家的心怀苍生,又有老庄的洒落率真。超越了人际的利害纠缠,又对人际富有深切关怀。
陶渊明在他的当时,甚至在历史的相当一段时间,是不受人推崇的。为啥呢,他生前大多穷困潦倒的,可以说是个小人物。虽然也有人欣赏他,不过也有所保留。幸好他的诗文保留了下来。陶渊明虽然离去,然而时至今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沧浪仍浊,理想与现实该如何取舍,贫贱富有该如何去把握,生的恐惧与死的盼望该如何超越。
我想世界上穷人偏多的,更多的是心灵贫穷的人。当然我自己也是心灵是贫穷的。外在呢,倒不是吃不上饭的境况。然而,内心的欲望还是很多的,大多感受不到快乐往往就是想要的总比手头有的要贵一块钱。
老陶给了我许多的启示,我也想把一些的思考分享给大家。
未来的选题
- 生命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 什么是真
- 梦想与现实该如何取舍
- 有钱没钱该怎么过
- 如何面对穷与达
- 如何超越生苦死乐
致一个喜欢说我小朋友的阿姨(奶奶)
阿姨说我过于悲观了。
可能我一直是个悲观主义者,究其原因,可能这个世界很少有让我觉得活着真好的时刻吧。或者因为希望越多,失望也越多,所以我选择悲观一点,好使自己心态不那么容易崩溃。当然,目前应该还是如此,我也在过程当中。
我想我小时候还是挺喜欢笑的,只是发现身边人总是闷闷不乐,为了不使他们羡慕,要是自己开心的话有点自私,然后有些自责,不该那么开心。
还有许多看不破,还有许多抓不住,还有许多路要走,还有许多放不下。
都在过程当中呀,所以也不用为我过于担心啦。
-- 图片来源--泼辣有图http://www.polaxiong.com/
编辑器:小书匠
图书:《澄明之境》戴建业
ps:大部分都是书上的原话,我自己按着我的编排了一下。希望有人喜欢这本书和这个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