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做不到像老爸当年那样每天记日记,一直记了十年。他年轻时也经常记日记,读书笔记,但是经常间断。听妈妈说他身体弱,一周十八节课。还能坚持写点日记已经不错了!后来能够一天不落的记日记是在他退休后。一直记到他从这个世界离开时的前三天。
我3月份准备学习老爸的,结果只坚持了3天。我可以给自己找个没退休,上班忙的理由吗?再顺便找个身体弱,更年期的理由?都是借口罢了。只不过没有凝聚起自己的心神之力!在《认知觉醒》中叫做元认知或者是理智脑,这个力量需要慢慢修炼!
4月份马上要结束了,我需要在4月的最后一天梳理一下自己的思想,做一次深刻的反省。并计划在5月份养成时时反思的习惯。这个主意是生成是因为一本《认知觉醒》的书。
这本书是4月的最后一周遇见的。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且看作者写道:“想勤奋,却总是敌不过惰性;想努力,却总是陷入低效的状态;想精进,面前却总是弯路不断;读了很多书,都忘了;付出很多努力,都白费了。他们仿佛越使劲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
说的就是我啊!
“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终于一语惊醒梦中人!
这本书让我有了记反思日记的想法。只有经常反思才能锻炼自己的元认知。元认知能力强了,才能够提升学习力与认知能力!
我从这本书里学到了与自己和解。因为急于求成,趋易避难是人的本性。当你的理智脑弱小,不懂的同你的情绪脑和本能脑沟通时,无论学习还是做事便会效率低,拖延,缺少行动力。有一个锻炼元认知或者理智脑的好办法就是通过每日反思复盘,来观察自己,记录每天触动自己内心的东西。可能是一本书中的某段话,遇见的某个人某件事,头脑中的灵感。
作者周岭指出不要指望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他倾向于180天才能养成一个好习惯!
接下来试试吧!
3月4月共读完了4本书。除了《认知觉醒》一书,还有《少有人走的路》第一部心智成熟的旅程告诉我“人生本就苦难重重”,遇到苦难不要逃避,必须勇敢的面对,积极的去解决问题,你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必须通过自律,才能走向心智成熟的旅程。自律的原则包括: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少有人走的路》第二部《勇敢的面对慌言》让我厘清了善恶的本质。善是促进个人和他人成长的行为,本质是创造。恶是阻碍个人及他人成长的行为,本质是毁灭。远离那些控制欲强的人。
《中年之路》此书则让我认识到爱情与婚姻的真相。而一个人最终的出路是向内求。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到任何人身上。
正如《人间值得》一书恒子女士所说:“我之所以没有被不安和孤独一直困扰着,也许是因为在我看来“人生的本质就是一个人活着”吧。
被人际关系困扰的人不在少数,无论何时请你记住:无论走到哪里,我们始终只是一个人。
这句话也适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所以不可能永远朝着同一个目标生活。
希望和朋友、伙伴永远在一起,或者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为“交不到好的妈妈友人”,在职场上为“交不到好同事”等烦恼,这些想法只会自我消耗。
拥有好的伙伴或同事,当然再好不过了。他们如同心灵的绿洲,和他们交往令人心生愉悦。
尽管如此,我也不认为亲近的人会一直帮助自己。人与人之间,要学会放手,保持适度的距离。
另外,人际关系是无法预测的。人与人之间可能因为一些小事而结缘,也会因一些小事分离。人会快速地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前行,由于时间或距离的原因不能见面,缘分也会渐渐变浅。这就是人际关系。
你的伴侣能否一如既往地理解你或者为你考虑呢?我想那多半发生在新婚时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志、情况、人生,而且这些东西都在不断变化中。
无论是父母和子女还是兄弟姐妹之间,都是同样的道理。别人不会总在意你,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原来这两个月还是读了不少书,有些许长进的。
即将来临的五月,读书方面我需要把《少有人走的路》第三部《与心灵对话》读完,《苦瓜和尚画语录》读完。
练字方面,背临《峄山碑》,一天8个字。
画画方面,画30张小画,练习兰花,小鸡,麻雀,燕子这四个可爱的生灵。
减肥方面,4月份减掉3斤,现137斤,5月份争取减去2斤。
学会拆书,把三四月份读完的书做成讲书的文章,围绕触动自己内心的点展开讲述。一周整理一本。
期待5月份的自己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