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书单:
体察自己的内心,与社会做更多的链接。从各个维度和层面逐个击破,让自己的人生愈发清晰、明朗。
“微信读书”: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周岭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黄启团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伊建莉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为什么我们做事总是急于求成、避难趋易?所谓有耐心,就是要“咬牙坚持、死磕到底”?如何不再用“三分钟热情”和“打鸡血”的方式做事?如何保持极度专注?如何消除焦虑?如何提高学习能力?这是一部可以穿透时间的个人成长方法论。7大底层概念,20个成长关键词,助你彻底走出焦虑与迷茫,拥有清醒的认知、清楚的目标、清晰的路径、清爽的情绪。通过“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等思维规律,你将真正看清自已;通过“深度学习、关联、反馈”等事物规律,你将真正看清世界,提升自控力、专注力、学习力……只有洞悉底层的内在规律,我们才能真正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初看标题我的第一反应会有点抵触,原本已经很受伤了得不到共情和安慰也就罢了,竟然还说是我教的?无须闭上眼此时此刻已经有无数个父母亲声讨和逼迫的镜头杂乱无章的跳动着。没错,我的前半生被父母亲的这种无限制纠缠的模式充沛着。可是,如果硬说他们这样对我是我造成的,也未免牵强。毕竟血浓于水,毕竟我出生成长在农村典型的乡土中国模式,毕竟造成诸多社会现象的因素并不是单独的心理学就可以概括的。
我在想,如若不是母亲耗时五年癌症离世随后爸爸又改嫁,这种模式只会“变本加利”,实际情况并不可能会有任何的缓和。目前来说虽然物理环境上少了之前那些揪心的纠缠,可是我发现我似乎还没完全放过自己。我的心绪始终静不下来,经常有种“灵魂出窍”的恍惚感,几度生无可恋。往事不堪回首,真的太沉重了。
他们到底对我们做了什么?让我有如此的痛楚?用一句话概括:茁壮成长的时间段爸爸高利贷创业时常不落家,成年后父母非旦没宣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婚姻观,却因“私心”太重、“受害者模式”作梗,加之父权意识太重实施了对子女无休止的“咒诅模式”,除了自己在生活的每一时每一刻“咒诅”子女,更是绑架了众多亲友一起上阵,那架势恨不得全世界一起“咒诅”声讨我们才罢休,此模式尤其对两个女儿更甚。
时光荏苒,愿往事随风而去。希望通过本书的关联,提炼出对自身有触动的“关键词”和实操概念,让自己早日步入正常的生活轨道……好在我是个知道“自我缓冲”的人,我很认真地读完了本书,里面每个章节都有好多个点都触动到我,我摘录了关键词,逐一记录了笔记。
最推崇的是关于业力和愿力的剖析:“业力”这个词来自婆罗门教术语,后来被佛教引用。业力的“业”字,原是作业或行为的意思。在佛教理论中,业力是控制一切自然界和道德界现象的因果规律。佛家把业力分为身、口、意三业。身业,就是由身体行为所做的“业”;口业,是由语言所做的“业”;意业,则是念头所产生的“业”。身业、口业都是随念头而造的业,所以,意业是一切业的根源。心理学角度来看,业力就是一个人的习惯模式。意业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信念,信念决定行为,行为创造结果。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是由其自身行为所创造的,而行为的源头又在于信念。因此,一个人储存在潜意识里的信念决定着他的一生,这跟佛家所说的“意业”很类似。因为万事万物的运行一定有其规律。业力,就是佛家对人生规律的解读。“愿力”也来自佛教用语,是誓愿的力量,多指善愿功德之力。佛法讲,修行人有两个法宝,一是愿力,一是智慧。所谓的愿力就是指意愿之力。读完本书内心也平和很多,看来我需要把焦点转移到别处,一切向阳,持续提升自己的能量场,形成正向推动。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
本书缘于作者尹建莉老师的一个善良的举动——在之前书目中留下了自己的邮箱,并逐一回复了在邮箱中向自己提问的家长。所以,书中分别选择性列举了诸多家长的代表性提问,通过一问一答,透过现实生活中的各个维度呈现的问题细节,深度剖析和探讨相对正确的育儿之道。我初步了解伊老师是看了她公众号的一篇对李玫瑾老师教育理念的质疑。届时我正在关注“一横老师”的育儿教练视频,同时还初步接触了“安心老师”的P.E.T效能训练。
“一横老师”的是树立理想完善人格教育理念,“安心”老师的P.E.T父母效能训练实践是通过亲子生活场景优化推演,两者有某些意义上的重合部分,也有明显的立足点上的差异。而“李玫瑾教授育儿经”是将孩子作为社会人,从社会行为上立足定规范,“尹建莉父母学堂育儿经”则是以孩子为中心以家庭为基点,从爱出发淳淳善诱。以上都需要以自己的理解分析汇总下,然后择优渗透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其实,我出于本能比较推崇安心老师和通俗点讲一横老师和李玫瑾前提假设是孩子需要修整的,而安心和以伊建莉的假设前提是孩子是个天使。这个跟他们的定位和服务圈层不一样,比如一横老师的课程专门解决一些有问题的少年,而李玫瑾本身就是涉及到青少年犯罪这方面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去选择吧!
最初接触的是一横老师的直播视频,我都认真看了,并作了记录。随后来我在反思我为什么被他打动?说明我自己体潜藏着一个“问题少年”,而不是我的孩子。我们家宝宝才两岁,我应该把它想象成天使,换一种方式引导她。正如伊建莉老师所说,你说你给孩子做了许多思想工作,都没什么效果,你在做那些思想工作时,关注自己的“潜台词”了吗?诚然每个人都要走过一段属于自己的思考之路,每段路都是对的,都是有意义的。就像我信任每个孩子的本质都是向上向善的,我也相信每个人总能到达他应该到达的认识高度。凡把思考真诚地加入生活的人,他必定会成熟起来。
这本书的观点几乎都能打动到我,有些跟我心中所想很默契,有些却令我惊艳。比如说有位家长咨询孩子拾到十元钱要怎么处理?伊建莉老师回复:小数额的财物,谁捡到归谁。但只要有可能找到失主,我们的身份就必须不能是拥有者,而是暂时保管者。还来了个灵魂大拷问:中国人唱了几十年“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儿歌的旋律是很优美的,但人们在标榜美德时,却没有人替“警察叔叔”想想,他收到钱后怎么办?
阅至情深处,不由再次感叹:尹建莉老师太强悍了,真实、理性、各个领域的诸多问题似乎都能击破。时而温情、时而犀利,总是能能站在更高的维度去注解,也总能给你最贴切的答案。人的思维有时候是钻在一个死胡同里,如果有一个人能去点醒,他就是遇到了“贵人”。我坚信:尹老师是所有家长朋友们的“贵人”。好的思想需要分享,如果您也希望在日常育儿中找到最优解,就跟我一起阅读尹建莉老师的书籍吧。
《代后记尹建莉:母亲和勇士》节选——资深书评人、作家 徐虹
一个孩子的诞生,其实也诞生了一个母亲。他(她)赋予她的生命以新的意义,更新她以往第一年每一天对世界的理解和想像,使生活在琐琐碎碎中浮现出应有的样貌。反之,一个母亲除了诞生生命之外,她的初始教育更决定着那个小小肉体的慷的诞生。孩子性情的来龙去脉,都可以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中寻踪溯源——她就是他(她)人生纸页中的暗格。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是好母亲的典范。我指的“好”,是智慧、理性,具有良好教育背景之外的通达、感悟力和协调性,还有勇敢。这些好处贯穿于她的书中、她的教育理念之中,和她对于问题的处理中。她点到了中国教育的症结,道出了许多父母感知而没有形成自觉的问题所在。关键是,她给出了解题的路径。
尹建莉在《好妈妈用过好老师》中试图对中国传统教育误区进行一个小小的却是勇敢的校正。她如实讲述了生活中看似忽略不计,但又大得足以给人当头棒喝。按照她自己的话说:“对于孩子心灵的工作其实不仅是教育,它是无边界的,涉及父母的做人方式、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心理健康程度。”
农夫得到一块玉,企望把它精雕细琢,但是他以锄头工作,无意间粉碎了它并且使之失却价值。她的观念是:其实父母手中都有一块玉,但是父母的粗暴、局限、浅见和任性,与锄头无异。她说,“现代人的自信使他们陷入不能自省的双重误区”。一个例子:一位博士中年得子,他的孩子2岁时常常自顾自玩耍,对大众说话充耳不闻。博士为了使他有礼貌,常常夺下其手中玩具,严厉告诉他“大人和你说话必须回答”。这使孩子对世界充满迷惘与畏惧——有学问的父母在琢玉的时候正在使用锄头,毁灭异化正在爱的名义下堂而皇之地进行。
地狱之路有时候是好意铺起来的。书中说,许多父母怪罪“自己的孩子不争气”。有人把个体教育中的问题归咎于社会、政策、时代等宏大因素,归咎于教育体制。尹建莉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能够完美到照亮第一个孩子的独有世界。孩子的成长,取决于家长、监护者、教师所营造的教育小环境。其生态状况老师真正影响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这个貌似柔弱、内心坚韧的母亲说:当我们手中有一块玉时,我们必须做得正确。
她是一个诚实而实事求是的母亲。在书中我们看不到卖弄、傲慢、自我膨胀、蛮暴或者虚荣。我们看到的是通达、淡定和坚持。
傅雷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翻译前言中说,一个儿童所面临的世界的惊险是不逊于成年人的。童年记忆,尤其是阴暗的记忆对于一个儿童几乎是烫伤的烙印,它开启了孩子的天目的同时也给他幽闭,常使他们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一个隐性世界,比如,博尔赫斯、荣格、普鲁斯特、夏洛蒂.勃朗特……一个儿童心里最痛的地方是不会轻易示人的,但它留下的印迹会像毒素一样缓缓地释放在未来岁月里。可见,母亲的工作是决定性的。
导演张杨在一次电视节目中谈到小时候父亲揍他,当时委屈的心情如刀刻斧凿的记忆。其实,这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中年人在少年时代的普遍遭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文明蒙昧未开、教育理念懵懂无知,父辈习惯于用巴掌和拳脚表示爱意。到了新世纪和第一个十年,为人父母者却走向另一个极端:一方面对孩子纵容与放任,一方面在爱的名义下施压施暴。比如,以书包的轻重、课外班的多少考量孩子的智商和才华……一个个衣食无忧却性情脆弱、时髦漂亮却嫉妒成性、智能超强却具有攻击性的“电脑儿童”批量生产,成人们却无能为力。
尹建莉把那些动辄打骂孩子却总说自己“实在忍不住”的父母称为“穿西装的野蛮人”。她认为,家庭成员关系是一种最深刻的人际关系。人在做出一个行为的时候,往往瞬间就能够判断出结果——打孩子一顿,既能解气,他又不能把你怎么样,所以,不必担心打人的结果——因此“总是忍不住”。
她说:“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钱理群评价说:”这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在许多机械化教程一样的教子配方泛滥之时,《好妈妈用过好老师》确有中流砥柱的意思。最关键的一点是:它传播了“把孩子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尊重”的最根本的文明观念。这一种文明,越是因其小,越不易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