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郭羡英
皇帝不但怕被杀,更怕他的统治被推翻。皇帝不许人民动手杀他,不许人民动武推翻他,更不许人民对他说好说歹,对他的统治说好说歹。不许动手也不许动口,即不能乱说乱动。
人想杀皇帝,有侍卫对付,人想推翻他的统治,有军队对付。人想对他说好说歹,对他的统治说好说歹,皇帝怎么修理人?还不简单么,把人抓起来关,甚至杀了。史称“文字狱”。
所谓“文字狱”,就是记事者、说话者、文章作者并没有错,却被杀。举几个例子:
鲁襄公二十五年,齐国丞相崔杼zhù弑君篡位,史官如实记录,却被杀害。崔杼干坏事却不让人知道。
西汉杨恽yùn是丞相杨敞之子,司马迁外孙,被封平通侯。他把史记献给汉宣帝,被批准出版。他得罪太仆戴长乐,戴长乐检举“他拿皇帝开玩笑”,汉宣帝把他关进监狱,后来释放,成为庶民。
杨恽没当官后,因有钱就在家里吃喝玩乐。老朋友孙会宗写信劝他不要这样。杨恽给孙会宗写了回信,这就是《报孙会宗书》。信中,有对皇帝的怨恨,有对孙会宗的挖苦,为自己狂放不羁的行为辩解。
后来出现日食,有人上书归咎于杨恽骄奢不悔过所致。他再次被捕,在他家中搜出《报孙会宗书》,汉宣帝看后大怒,判以大逆不道罪,把杨恽腰斩。孙会宗也被罢官
腰斩是令人发紫的酷刑,是用重斧从腰部将犯人砍作两截。发几句牢骚就遭受这样的酷刑,可见专制统治的恶劣。汉宣帝还被称为历史上的明君。
三国时期,嵇康因为一本书被斩杀。南北朝时期,北魏臣子崔浩因为记录拓跋氏家族曾受过的屈辱,引来了诛族之祸,即著名的国史之狱。
宋朝开国之初,派特务到民间,秘密行动,暗中偷听百姓讲话。特务们听到平民讨论朝庭的事,就是“妄执”,抓去判死刑。所以,宋朝文字狱较多,不一一例举。宋朝文字狱宋高宗统治时最多,当时特务布满京城,说话稍微不谨慎,就被抓严惩。单单秦桧就制造了不下20起的文字狱。宋朝禁书、焚书的事件不时发生,私史往往是禁毁的主要对象
宋朝是靠兵变夺得政权,心虚得很,就东张西望,一有风吹草动就害怕就大打出手。宋朝一方面大兴文字狱,另一方面宋朝的思想界相当活跃,儒学得以发展和演变,出现了“程朱理学”,并形成了较完整的思想体系。程朱理学相对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虽然有所不同,却都是为皇家服务。
服务于皇家的理论可以形成系统的理论,因为受统治者的保护。而那些不满的理论只是碎言片语就遭受扼杀,这就导致不可能有新的思想,选进思想的形成。
在学术界,史学家们普遍认为,清朝是文字狱的发展巅峰。有记载,从顺治帝到乾隆帝时期,大清一共经历了一百六十余次文字狱。其中,仅仅乾隆一人就造成了一百三十多次文字狱。
顺治兴起第一场文字狱,杀人令人摸不着头脑。张晋彦的文章里有“将明之才”,懂点文化的人都知道,这是形容一个人有辅佐帝王、执掌政事的才能。顺治却认为,是思念明朝 、意图谋反,将张晋彦斩首。张晋彦实际上是巴结统治者,人家却不买账。
清朝的文字狱,大多都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非常恐怖。整个清朝200多年,因文字狱而冤死的人,不计其数。在这种情形下,无数的文人墨客遭受残害,大家只能闭口不言,写文章更是小心翼翼,国内文学一蹶不振。
禁城是禁人动手,禁口却是禁止人思想。很多文人都以写书谋生,而文字狱的兴盛却使得写书成为了一种高危职业,随时可能引来杀身之祸。所以,为了保住性命,文人们只能埋没自己的才华,埋头于古书之中,从而,造成了清朝时期人才稀缺,文学渐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此外,文字狱还带来了官场风气的败坏。许多官员都是靠科举考试才进入朝廷的,作为文人,他们必然是文字狱的受害者,可作为官员,他们不得不跟着统治者一起残害文人。
清朝是外族,五十万人打败、统治近一亿人,他们比宋朝更心虚。他们用中国人打中国,又用儒家思想统治中国人。
顺治进城后,在多尔衮率领的诸王以及满、汉大臣的劝进下,在南郊天坛祭天,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接受上帝的旨意,已是全中国的君主。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那天,在北京国子监举行隆重祭孔大典。
汉族中唯有孔家享受宗室贵族的待遇。清代继承明制,仍封孔子的后代为衍圣公,钦赐大量土地作为祭田、孔林地、庙基地、学田地。衍圣公爵位世袭罔替,土地也累世相传。此外,孔家地亩,不纳赋税,免差役。
皇帝要百姓听话,他对你好为你好,是要听他的话;但他不对你好甚至压迫剥削你,使你痛苦难受,还听他的话?
皇帝要折腾人,见到他要磕头喊万岁,庞大的费用要百姓负担。他们知道自己是怎样对待百姓,也知道百姓有怎样感想。这怎能让百姓把心里话,把真实的事情讲出来呢?
朝庭越专制越腐败越不让人说话。百姓说得越真实越有道理,他们越害怕。他们就是让百姓说假话,最为重要的是一味歌颂他们。中国的文化是颂文化,却在歌颂中衰败,在歌颂中灭亡。
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