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庵先生的小舟

升庵先生的小舟

作者//弄月抟风

升庵先生杨慎,在滇南的山水间,摇着一叶小舟,舟上载着几卷书,一壶酒,还有他那颗被贬谪却愈发活泼的心。这心,在京城时被规矩束缚得紧了,到了边地,反而舒展开来,像一株野生植物,在蛮荒之地长得格外茂盛。

嘉靖三年的那场"大礼议",将这位状元郎一棒子打到了永昌卫。朝廷里的衮衮诸公,大约以为这便是一个文人的末路了。殊不知,文人到了边地,恰如蛟龙入海,猛虎归山。杨慎在滇南三十余年,著书四百余种,比他在京城时还要多产。这倒应了那句老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杨慎好酒,这在文人中本不算稀奇。稀奇的是他饮酒的法子。他常与滇南的土人共饮,不用杯盏,而是取一竹筒,你一口我一口地轮着啜饮。土人见他是个汉官,起初拘谨,后来见他饮得豪爽,便也放开了。酒至半酣,杨慎便用土话与他们唱和,土人惊为天人。其实他哪里懂得多少土话,不过是胡乱拼凑,逗人一乐罢了。这般作派,倒像是魏晋人物,只是少了些清谈,多了些烟火气。

他的学问极杂,经史子集无所不窥。有一回,他在市集上见一老妪卖草药,便蹲下来问东问西。老妪见他衣着不俗,以为是来买药的,谁知他问的都是草药的别名、生长之处、采摘时节之类。老妪答不上来,他便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起来,从《本草纲目》讲到《尔雅》,又讲到《诗经》里的草木之名。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最后竟成了一个小小讲坛。讲完了,他买了几味草药,说是要尝尝鲜。第二日,便闹了肚子,却还笑着对弟子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我这又算得什么。"

他著书极快,有时一日可成数卷。友人问他何以如此,他笑道:"我这是'马上、枕上、厕上'三上之功也。"原来他骑在马上也在构思,躺在枕上也在琢磨,如厕时也不忘在膝上写几笔。这般用功,难怪著述等身。不过他的书,有时也未免失之草率。有弟子劝他多加斟酌,他却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吾辈著述,不过逆旅中留一足迹耳,何必太过计较。"这话听来豁达,细想却有些凄凉——一个被朝廷抛弃的人,除了在著述中寻找慰藉,又能如何呢?

他极爱杜诗,尤爱"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二句。在滇南的月夜,他常独坐江边,吟咏此句。一日夜里,他忽有所感,对身边的童子说:"杜子美当年漂泊西南,眼中所见是'星垂平野阔';我今在滇南,看这山势起伏,当改为'星挂乱山孤'才是。"说罢,自己先笑了起来。那笑声在静夜里传得很远,惊起了几只水鸟。

他虽被贬,却仍有不少人来求学。对这些学子,他从不拒绝,也不摆什么师长架子。有学子问他如何作诗,他说:"作诗如酿酒,米要好,水要好,火候更要好。但最要紧的,是心中先要有酒意。"学子不解,他解释道:"你看那李太白,斗酒诗百篇,不是酒催诗,是诗催酒啊!"说罢,自己先饮了一杯。学子们也跟着饮,饮到后来,诗没作几首,倒醉倒了一片。他也不恼,吩咐童子将众人安顿好,自己又去灯下著书了。

他好游历,滇南的山山水水几乎走遍。每到一处,必要访古寻幽。一次在深山中发现一处古碑,碑文已模糊难辨。他竟趴在碑上,用舌头去舔那字痕,说是唾液可以显出字迹来。随行的人大惊,以为他中了邪。他却笑道:"当年欧阳修得《集古录》,韩愈见石鼓文,想必也是如此痴迷。"果然,经他一番舔舐,竟认出了几个字来,欢喜得手舞足蹈,全然不像个年过半百的人。

他对民间的东西极有兴趣,常收集民歌俚曲。有人说这些粗鄙不堪,不值得状元公费心。他却道:"《诗经》中的国风,不也是民间歌谣?孔子删诗,留而不弃,可见其价值。"于是他编了一部《滇南月令词》,收录了不少当地民歌。这些歌,后来有些竟传回了中原,被人谱了曲子,在酒楼茶肆中传唱。歌者不知作者是谁,听者更不知这些清词丽句,竟出自一位被贬的状元之手。

他晚年多病,却仍不废著述。病中无聊,便叫童子取些铜钱来,在床上一枚枚摆弄。童子以为他要卜卦,他却说是在研究钱币上的文字。后来竟写了一部《钱谱》,考据历代钱币的形制文字。友人来看他,见他病容憔悴,劝他保重身体。他却说:"我这是'病中得闲',正好做些考据的功夫。若在平时,杂事纷扰,反倒不得专心。"友人听了,不知是该笑还是该叹。

他死前,将平生所著分门别类,一一交代给弟子。最后取出一卷手稿,说:"这是我闲时写的《廿一史弹词》,算不得正经学问,你们若喜欢便留着,不喜欢便烧了罢。"弟子们展开一看,竟是用通俗语言写的历史故事,文笔生动,颇有趣味。后来这书流传开来,成为说唱艺人的蓝本,在民间影响极大。这大约是他最不愿意被称作"著作"的著作,却也是最为百姓喜闻乐见的一部。

他死后,朝廷始终没有赦免他。他的灵柩运回故乡时,滇南的百姓沿途设祭。有土人不知从何处听说汉人祭奠要用酒,便捧着竹筒装的土酒,跪在路边。执事的人告诉他们不必如此,他们却说:"杨老爷生前最爱这样与我们同饮。"执事的人只好由他们去。灵柩过处,酒香弥漫,倒像是升庵先生又在与民同乐了。

后来,朝廷修《明史》,给他立传,称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为明代第一"。这评价不可谓不高,但比起他在滇南的三十余年生涯,却显得苍白无力。那些与土人共饮的竹筒,那些在集市上讲学的草药,那些舔碑认字的痴迷,那些病榻上摆弄的铜钱,哪一样不比"著作之富"更见真性情?

升庵先生的小舟,终于在滇南的山水间靠了岸。舟上的书,散入了寻常百姓家;舟上的酒,化作了路边祭奠的清香。而他那颗活泼的心,早已融入了边地的风物,再难分彼此了。

文人遭贬,古来有之。有的郁郁而终,有的放浪形骸。像杨慎这般,将贬所当作家乡,将蛮荒视为乐土,将学问做得如此活泼有趣的,实在不多见。

人生在世,顺逆难料。能在逆境中活出一番滋味来的,方是真风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云南因地域偏僻,明朝之前少有大诗人到过,然而到了明朝,云南却有幸迎接到“明朝第一才子”杨慎谪居这片美丽的土...
    诗书优游的百合阅读 2,313评论 0 2
  • 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 开篇词:调寄《临江仙》,随着电视剧播放,家喻户晓。请看---- ...
    椰岛晓露阅读 450评论 0 1
  • 第七章 吴普、陆玑、朱熹和李时珍的泽兰论考辨 原创 2018-04-06 李正宣 汉字正解 (这篇文章是笔者《先秦...
    蓉城泰伯阅读 1,185评论 0 0
  • 第七章 吴普、陆玑、朱熹和李时珍的泽兰论考辨 原创 2018-04-06 李正宣 汉字正解 (这篇文章是笔者《先秦...
    蓉城泰伯阅读 843评论 0 0
  • 欢子说想去看升庵祠的百岁紫藤花,我对升庵祠没有任何概念,以为是成都某处不知名的小祠堂(知晓的读者请耐心看,随后会证...
    Josephus阅读 40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