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84-98
1.当人有了负向情绪,通常会出现情绪传递(踢猫效应)、生憋(表面不发作、内心已是暴风骤雨,假装温和)这两种非常极端的错误做法。
2.如何处理负向情绪?
❶不要直接发泄情绪。这样会让负情绪链条向下传递,伤害到其他人。
❷不要“生憋”。这只会让负向情绪逐渐积攒,最后出现井喷式爆发。
❸可使用“情绪缓释法”:“憋感察觉”;识别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完成“憋感释放”。
三点特别注意:
第一,不能让情绪憋到一定量级了再疏导,而是有负向情绪之初,刚刚觉察到就说出来。
第二,释放“憋感”的时候,要用比喻。直接说道理很干瘪,太枯燥,孩子不爱听。
第三,一定不要让最后一句话变成对孩子的威胁。说话的态度和语气一定要温和、温和、温和!
3.如何做到“不吼不叫”?
❶明确“吼”和“骂”的概念。吼是针对孩子的行为,就事论事。骂是不仅针对行为,还针对孩子的品性进行言语攻击。父母可以吼孩子,但绝对不能骂孩子。
❷吼孩子需要边界。只有孩子做的事情触犯父母的底线,或者涉及原则性问题,才可以吼孩子。
❸想有效减少吼孩子的行为,可使用ABCs法则——前置条件(父母希望孩子做什么之前,先明确告诉他)、行为(父母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定义和塑造)和后果(当父母看到孩子的行为时要表达赞许的态度)。
注意:ABCs法则的重点在于,让孩子意识到,如果他的行为正确,就会得到父母的表扬。父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提前对孩子做出明确的要求,而不是在孩子做了错事之后生气、吼叫。
4.把脾气发出来,是本能。把脾气收拾好,是本事。
反思:对照下来,我的负向情绪,对着老公基本都是直接发泄了;对着孩子是“生憋”,表面看起来平静但是内心还是有想抽他的念头,做不到真正的温和。多用冰山理论识别分析自己的情绪,发泄不是释放的途径,试着直接尽量平静地说出自己的感受,管理好了自己的情绪,才能给予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既然选择了做父母,除了迎难而上,我们还有别的路吗?!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