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育人的工作,作为老师,站稳三尺讲台是基本能力,也是基本素质。学生思维活跃,情绪变化大,如何做好师生沟通交流,是教师成长的关键。
一、主动接近,融化冰霜
孩子就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方式,老师要当“孩子王”,俯下身子,亲近孩子,理解孩子,陪他们一起打闹,一起大笑,一起悲伤。
有时候,老师太“稳”了,不容许自己在学生面前微笑,板着脸,似雕塑一般,僵硬、冰冷。学生敬而远之,教育机会转瞬即逝。当学生不愿接近老师时,再好的教育也无能为力。
二、控制情绪,保持冷静
学生情绪变化大,容易失控,老师要注意调控情绪状态,不能自乱阵脚,被学生牵着走。让他们把情绪释放出来,冷静后再进行教育和引导,事半功倍。
学生生气时,我并不着急,冷静了再说。学生哭泣时,我并不慌乱,哭好了再安慰,眼泪流出,坏情绪跟着远去,没啥不可以。倘若学生大喊大叫,带他先行离开事故现场,允许他先行表达,释放掉脾气。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当学生的情感表达得到尊重,教育自然就会有效。
老师应该放下执念,抛却必须压制住学生的师道尊严,降下身段,用同理心面对孩子,就能让教育真正发生。
三、关注细节,以理服人
孩子犯错时,倘若公开批评,必定引起反感和对抗。此时,教师可创造相对安全的交流环境,远离让孩子感到恐慌的人和物,为真诚沟通做好准备。
学生流泪时,可递上一张纸巾,让其感觉到温暖;哭泣时,给予一声关怀的安慰,适度拍拍对方,给予肯定与鼓励。有时候,一颗糖果,一个眼神,一抹笑容,就能融化孩子内心的冰霜。
四、方法指导,就事论事。
东拉西扯,翻旧账,是吵架之人的标配,唾沫横飞,口角飞扬,实际效果一般。
批评学生时,要以诚相待,就事论事,不随意贴标签。陈谷子烂芝麻的旧事更得抛到九霄云外。
今天是今天,昨天是昨天,不要用昨天的错误,来惩罚今天的少年。
孩子只是孩子,犯错在所难免,就事论事,让他知道错在哪里,怎么改正,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学生发呆了,你告诉他专心听课;跑跳打闹了,你告诉他注意安全;破坏公物了,你告诉他要爱护,若损坏,照价赔偿。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行为背后的逻辑,帮助其发现问题所在,及时提供方法指导。
要避免长篇大论地说教。即便是说教,也要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展开,避免学生的烦躁心理,降低谈话效果。
五、家校沟通,协同配合
师生的有效沟通,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理解。当发现学生问题较大,或是一时间解决不了,需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寻求支持和帮助,提示孩子的变化,引发家长的注意和重视,家校合力,共同教育孩子。
当然,要避免单纯的向家长告状。我一般是分析学生犯错的深层次原因,向家长提示可能产生的后果和影响,寻求支持和配合。
错误已经发生,不可能更改,老师能做的,是及时化解问题,提供方法指导,避免以后再犯,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
孩子的错误能有多大?孩子能有多大的坏心?有多少孩子有坏心?
在老师看来,孩子之间的矛盾,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大事。
倘若学生犯的错,没有人身伤害,大可淡然处之,给予学生改正的机会,绝对不能一棍子打死。
教师在沟通时,要本着治病救人,惩前毖后的原则,认真分析提炼共性问题,科学总结方法,及时召开班队会进行教育引导,发挥集体教育的力量,努力形成良好班风。
一切的教育,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