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学习了李松藯老师的督导直播课,历时2小时,虽然已经比原定的课程超时,但是学员们纷纷表示不想结束,希望李老师能再多讲一些,可见李老师的功力。
首先,这次督导的个案是中学生因躯体症状免于上学。李老师做了4次督导,3次是学生的心理咨询问题。可见现在学生学习压力之大。听老师这样一总结,我的心立刻感觉到千斤重,一直往下沉。身为家有读书郞的家长,每每看到孩子为了作业,极少自己的自由支配时间,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甚至睡觉都觉得浪费时间的时候,心里就很痛。身边的学生和家长都对学习压力很无语,但又很无奈。或许如果能有更多不一样的选择,而不是千万马走独木桥,那家长和孩子都会少些焦虑和压力。
转入正题,下面讲讲我从督导中得到的收获。
1,学生表现出拒学通常有3个原因。
1)读大学,其实要面对离家的压力,这是一个分离的课题。
2)家庭关系影响。孩子出现三角化,为了维系拯救父母的关系而牺牲自己。
3)个体原因。学业困难。这里进一步探讨,读高中的学生已经有选择的能力,可以作出自己的选择,但是学生作出选择后也要承担相应的后果。父母也需要有自己的边界。
题外话,曾经看过李老师的采访,孩子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也是父母将孩子的责任慢慢地交还给他们的过程。非常认同。
2,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通常需要家长一起加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支持。咨询师需要让父母更多地承担起自己的功能,让家庭自己运作,咨询师要尽快抽身出来,而不能成为平衡家人关系的一部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提醒。咨询师不能弱化家长的功能,甚至承担替代父母的责任。
3,一般情况下,来访者是否愿意上门做咨询,可以看出其改变的动力。如果咨询师上门拜访,其实违背咨询伦理的要求。咨询师们很应该学习了解心理咨询的基础课心理咨询的伦理道德。
4,做青少年咨询的时候,要评估学生的功能。
1)对未来有打算的是高功能。
2)对未来没有打算的,是应对能力不够。
5,老师在督导中使用的“旋转木马技术”,令很多学员惊艳。因为视频教学的原因,老师使用画图方式给我们展示,很清晰地展示咨询师面对的多重角色,足有7~8个之多,很多看上去不明显或者不重要的角色其实都会带来无形的压力。看着图感觉还不明显,但是当老师说用人来扮演角色与咨询师直面的时候,我的心立刻感到千斤的压力压在心头。可想而知,当事人的压力有多大。
6)咨询师需要面对自己的每一个角色,并且对每一个相关人做回应。而每一个的回应都要以“我”开头,看着案主在老师的督导中凝重地说出“我不行”之后的那种如释重负和轻松的感觉,深感做到一个画清界线的咨询师不容易。
7)同时注意,如果学生被安排咨询,而自身没有想要咨询的愿望,只是家长或者老师的愿望,这种咨询不能做,因为没有效果,当事人不想改变,也没有做好改变的准备。咨询师能做的可能是给家长提供支持,教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但不能如家长之愿促成孩子改变。
从这次的督导中又学到了很多,最重要的两点是:第一,家庭是一个系统,当一个人出现问题,其实整个系统都可能有问题,所以需要推动整个家庭以其自己的方式运转。第二,咨询师要清楚自己边界,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不到的要清楚地让对方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