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乐与苦》译文

苏轼《乐与苦》元祐三年八月五日书,时年苏轼53岁,时任翰林学士。

《乐与苦》

1、乐事可慕,苦事可畏,此是未至时心耳。2、及苦乐既至,以身履之,求畏慕初不可得。3、况既过之后,复有何物比之?寻声、捕影、系风、趁梦,此四者犹有仿佛也。4、如此推究,不免是病,且以此病对治彼病,彼此相磨,安得乐处?5、当以至理语君,今则不可。

1【羡慕期待好事,害怕坏的事,那是这些还没有真正经历时候的心情】
2【等到苦事乐事,正在经历时,当初害怕羡慕的心情都不复存在;】
3【等到事情过去之后,原来的羡慕、恐惧又如同什么呢?就像是声、影、风、梦,留不下什么痕迹】
4【如果照此认真的推究,我们对乐事的羡慕对苦事的畏惧,都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但每一个人都在这羡慕和畏惧之中不停的消磨着人生,如何才能真正快乐的和这个世界相处呢?】
5【本想用终极的道理对你说,今天就先说到这吧!】

此时的苏轼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对佛学、道学已领悟至深,对于苦与乐的理解已经远远上升到了人生哲学的高度,用今天认知科学的方法来看,人对快乐和痛苦的记忆力和适应力是非常强的,完全苏轼当时的感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里提到一篇《苦乐说》原文如下: 乐事可慕,苦事可畏,此是未至时心耳。及苦乐既至,以身履之,求畏慕者...
    三棱镜阅读 5,333评论 12 30
  • 当代中国文学作品里描写苦难没有出余华《活着》其右者。曾经写过一篇短文《活着:一本不敢读的书》,写自己怕“受不了作者...
    蓝天下行走阅读 2,430评论 0 14
  • 追求上进的人,永远都会焦虑。 这类型人格对抗焦虑的最好方式,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沉下心钻研,努力达到登峰造极的...
    医者仁心_377阅读 149评论 0 0
  • One 一周 一周之中,你最喜欢哪一天,又最不喜欢哪一天呢? 对我来说,一周之中每一天的差别其实并不是太大,但如果...
    麦莜莜阅读 452评论 0 0
  • 再伟大的人物,也是普通凡人中的一员,也会有普通人的喜好与追求,比如说东坡先生对长生不老之术的研究。第一次对瑜伽有兴...
    青禾12阅读 1,245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