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相传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这事不管是真是假,反正在我的故乡饺子绝对是第一道美食,因为在这里,不管是逢年过节、来了亲戚、招待贵客,都无一例外的是吃饺子。而且家乡吃饺子的风俗还非常的奇特,饺子下熟后,先盛一碗端给家中的老人(即使不在一起住),再端一碗给客人,然后才盛到大盘子里上桌共同食用,当然如果是逢年过节的时候给神仙和祖宗上供一碗也是必不可少的。
或许就是血脉中自带的情结吧,我从小就非常喜欢吃饺子,一直到现在。饺子的味道关键是馅儿。如果说四川火锅可以容纳百川,无物不可入锅的话,那么北方的饺子也是可以包容万物的,因为几乎所有的食材都可以作为饺子馅料。可能是在那个时代肉食品比较缺乏的原因,年幼的我只是觉得饺子必须是有肉的才香,尤其是一个肉丸的饺子。为了满足我们对肉食的渴望,父亲曾经将午餐肉捣碎掺在饺子馅里面,当时吃起来也确实觉得味道好极了,不过现在做出来估计肯定会遭到女儿的白眼了。
在那个时候在家里最常见的就是大白菜、芹菜等这一类的饺子了,至于土豆做馅的饺子我只在甘肃人家里吃过,我们家从来没有做过。记得当时最喜欢的饺子就是韭菜鸡蛋的了,特别是母亲在调馅儿时会加入一些自己炸制的面丁丁。那油炸的面丁丁不但包到饺子里好吃,而且在调馅儿以前也可以充当零嘴临时的解解馋。
至于家里人包饺子的手法也是不尽相同的。母亲基本上是包成月牙形,这样皮薄馅儿大,味道浓郁,而父亲则是用两个虎口一合一就好了,和大多数饺子店的包法是一样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快。而我基本上就是师承于母亲了,最大的原因应该是我比较喜欢吃肉多的饺子吧。
我大概是七八岁就开始参与家里的包饺子活动了,到了十一二岁已经成了擀皮高手了,反正是供应两三个人包饺子是毫无压力的。在大学毕业前的最一次聚会中,不知道是哪个同学的倡议,大家决定包饺子以纪念最后的晚餐。话说在和面剁馅之后才发现没有买擀面杖也没有案板……就在所有人对晚餐表示悲观的时候,我在擦洗干净的课桌上撒了一把面薄揉面做剂子后,拿了一个空的啤酒瓶子开始了自己的擀饺子皮表演,一下就技惊四座了。
记得还有一次在一个甘肃人家里做客吃饺子,不料抠门的主人提出一人15个饺子的限额,据说原因是包饺子太麻烦了。等我见识了她的擀皮手艺后立刻觉得主人说的是实话了,因为如果这样包饺子的话,我宁愿和饺子绝交了。原来女主人是将直接将面擀成大张,然后用杯子扣出来一张张厚薄非常均匀的饺子皮,呵呵。后来,只要他们家想吃饺子,第一个拉拢的客人就是我了,原因就不用太直白了吧。
后来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速冻饺子成了很多人家餐桌上的专宠,但它永远也不会出现在我的餐桌上,因为我特别喜欢包饺子的过程和氛围的原因吧,总是感觉只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包饺子的温馨场面,才真正能够体现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