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里,有个同学发了一篇“国家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 青少年近视防控整体解决方案”,引起大家的关心,我也参与了一下,结果有了这么一段对话——
我: 这个列表很奇怪,现代青少年常见的手机和平板都没提......
同学: 五岁之前不能用平板
我: 不用平板太难了,手机是不是也不能用?
同学: 当然
同学: 我们小时候没平板也过来了
同学: 也没手机啊。我家娃三岁,就不玩平板,不玩手机。关键在家长
在此之后微信群里其他人也表达了赞同,大致上是觉得要多陪孩子玩,自然就不需要手机和平板,因此不难做到。
但我的看法不是这样。
当然,考虑到少年儿童的视力发育,做一些必要的约束,这个可以理解,不过,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还是一个教育问题。
我们知道,手机和平板不仅是一个娱乐工具,更是通往互联网的一扇门,现代人通过它们,突破时空局限,让自己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同时,这种电子设备会激发儿童探究未知的好奇心,其中各种各样的软件应用又能在不同方面满足孩子的视听需要和想象力,其价值不是仅仅用近视就能衡量的。
可能有人觉得上面说的有些夸张,毕竟只是说“五岁之前不能用平板”,并不是把孩子隔绝于现代社会,值得这么严肃的讨论么?
我认为值得讨论。
看看同学的这句话——“我们小时候没平板也过来了”,就很说明问题了——人人都懂刻舟求剑的荒谬,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是犯了这种逻辑错误。小时候没平板是事实,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小时候家家都没有平板,孩子的成长过程差距不大,而现在很多孩子家里都买得起这些东西,其他人都在互联网上接触各种新事物,难道你还期望自己的孩子玩尿泥过家家?这就是刻舟求剑。
我们从过往的经历也能得到结论,常常听到有人谈论不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差异巨大,这些差异往往不在知识而是见识。我们这一代人上学时互联网还不普及,进了大学以后就能发现,不同地区的同学思路迥异,有的地方出来的人更有全局观,有的地方出来的人能敏锐地注意到商业机会,而其它地方的人并不是能力不足不愿吃苦,而是根本想不到,这就是视野局限性。
我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去年参加一个技术活动,遇到一个朋友说起自己的女儿,才两岁,但是已经能够在ipad上找到爸爸妈妈不知道的功能了,听了以后我大吃一惊,想象一下,到了充满好奇心的年龄,一种女孩只能围着父母问为什么,父母限于时间和知识面,只能给予有限的帮助,另一种女孩能直接在手机上寻找答案,并延伸自己的问题,这个差距是难以估量的。
我回来以后就解禁了女儿接触电子设备,但我也能理解一些父母的考虑,毕竟这里有健康方面的风险,不过,面对风险应该讲方法。
我们知道,近视这件事是有遗传基础的,原始人没有现代人这么高的用眼强度,因此影响不大,而现代人活动以非体力劳动为主,携带相关基因的人要避免近视,恐怕就只有当文盲了。
当然,即使近视也有时机和程度的区别,幸运的是我们还有其它手段可以采用,比如合理的用眼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在这一点上,我并不反对青少年近视防控方案的一些具体做法,只是不希望因噎废食和讲究科学。
最后,我还想回到这个所谓的“国家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 青少年近视防控整体解决方案”的文章本身,其实它并非毫无问题,看看这条内容——
- 弹钢琴会导致近视快速加深,近视的孩子尽量不要选择弹琴,若实在不能放弃,可考虑背谱练习
这段就是我一开始有疑问的地方,对于现代家庭,手机和平板变得越来越常见,但是钢琴却还是少数家庭的配置,而一个普及型的科学建议列表,显然应该考虑的是适用人群的规模,谈钢琴不谈手机,不免给人很随意的感觉。
还有这里——
- 饮食注意事项:
① 多吃含胶原蛋白的叶黄素的食物,如猪皮猪蹄,西兰花和胡萝卜(胡萝卜是脂溶性的,一定得过油吃)。
② 不要摄入太多甜食,特别是空腹时不要吃甜食。
③ 少吃零食,避免偏食,多吃水果、蔬菜、豆制品、动物肝脏等。
有没有觉得眼熟?是否想到了甘肃那个“猪蹄厅长”?第一条提到的胶原蛋白可是大名鼎鼎,关于保健品中胶原蛋白的价值这段公案,网上曾经吵得沸沸扬扬,现在我们知道,人体通过食物摄入胶原蛋白是不能直接吸收的,它最终还是要被消化为氨基酸并重新组装。这篇文章中出现了这样中医式的建议,不能不让人对文章本身的科学水准有所怀疑。
总的说来,这篇文章在选题上态度不严谨,在营养学建议上科学水平不足,这种态度和水平都有问题的文章,不看也罢,至于这个“国家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如果不是本文的作者,也许应该澄清一下,如果是,那么它的招牌分量有多少呢?
本文涉及的话题不是我专业领域,因此只使用常识推断,未必正确,期待权威人士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