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发到手里好久了,私下里也一直在学习。但是,心里边模模糊糊的,没有一处敞亮的地方!
有人说,想要加强记忆,深化理解,最好的办法是“把你学到的教给别人”。教务处的刘主任也常说,咱们学新课标,不谈创新,就平常学习做摘录、教研会上听分享,积极发言谈心得,假以时日,理解就深刻了!
学校每周的教研会,都要安排两个人讲新课标,我积极报名,既然都对新课标了解不多,既然都在学习中,那么就让我做一个急先锋吧!我是第一批报名的老师,和我一起勇于吃螃蟹的,总共有27人,我被安排在了第四组。
看起来,我似乎有不短的时间去准备。实际上,每个开学初,都有无数的表格需要上报,有数不清的通知需要传达,有无数次接龙需要家长配合,还要备课、上课,还要参加线上培训……真正留给自己的时间并不多!
在这为数不多的时间里,我开始了孤独的学习之旅!先通读新课标,新旧课标之间有一致的地方,读着读着我就会迷糊,到底哪一版才是新的。困惑中,我采取了最笨的办法——手抄新课标。老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写一遍,实践下来还真觉得手抄的必要性——原来感到模糊的地方透出了光亮!
跟着这一丝光亮摸索向前,左瞧右看,左突右击,经过几个夜晚的苦学苦思,经过几个晚上的突击学习,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开阔地。但不敢停歇,唯有继续鏖战,直到有一天,我坚信自己可以把学到的东西分享给身边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先透露自己学习新课标的方法,我没说自己抄写了一遍,我不想别人骂我,我采取了一个折中的说法,早读晚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
熟悉了内容,在细读一遍,梳理6个部分的逻辑,找出贯彻全文的主要概念,化繁为简,把厚书读薄,转化为我们能理解、好把握的几条基本的课改措施。猛一听感觉不好操作,实际上“多读”俩字就可解决这个问题。
一切准备工作完成,便可开始撰写分享稿子了。不难,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
新旧课标有衔接,但基本“标准”没有变
是啊,全国的中小学语文课,都必须达到课标这个“标准”。教学、考试乃至教材编写都必须按照“标准”。而在“标准”这方面,新课标并没有多少变化,基本上是顺着旧版课标的“标准”而来。各个学段对语文基本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新课标和旧课标是几乎一样的。
譬如,一二年级学会认1600个字,会写800字;三四年级会认2500字,会写1600字;初中会认3500字等都没有变。
阅读能力标准,三四年级学会默读,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初中默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写作的标准,小学低年级写话,中高年级习作,初中写作等。甚至连语法修辞知识的要点,写字的基本字表,常用字表,都没有变。古诗文背诵小学到初中共136篇,其中小学75篇,一点没变。
语文教育提出立德树人,站位高,润物无声
关于“站位”,新课标提出了立德树人,站位高,视野开阔。一个社会,教育必须有这样高的站位,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如果教育的站位不高,失去理想,整个社会的精神必然坠落低下。
立德树人在语文课中不是贴标签,不是穿鞋戴帽,不是过分的教化,而是熏陶化育,四个字叫“润物无声”。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这个意识,语文课就真正能起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
语文核心素养”纲举目张”
众所周知,新课标提出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即是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
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是我们学习新课标要特别关注的一个提法。其中要求通过审美的体验、评价来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还有品位等,这些都是很重要而以前我们未能充分重视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摆在第一位的“文化自信”。为什么特别强调呢?现代社会发展迅猛,物质极大丰富,但也出现精神贫困的问题。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下,如何凝聚和振奋国人的精神,都离不开文化自信。
“学习任务群”就是 “教学内容”
在新课标中,“学习任务群”是一个宗旨性的概念,它强调“学习任务群”,是想用这种方式把教学内容结构化呈现出来,这想法是很好的,但实际上很难的。
比如第三学段“识字写字”,一共三个目标,同时也是三方面教学内容。“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这是“目标”,也是教学“内容”。新版课标的“课程目标”中同样有这一句话。但在“课程内容”中却没有写字方面的要求,只有独立识字、词语积累、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等,显然是不完整的。
新课标把“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分开来表述,学习时可以把两者合起来。这样,教学中也比较好处理。
我们梳理一下:其逻辑是先提出“主题”与“载体”,是比较上位的,其实也包括了内容。接下来就是“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什么呈现方式?就是6个学习任务群。然后分别叙述6个任务群包含各个学段的“学习内容”。化繁为简,就是:“课程内容”是什么?是“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又是什么?就是“学习内容”。
“学习任务群”又指新的教学方式。
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不只是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是把训练作为纯技巧的练习,而是在“任务驱动”下,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之中带着一定的任务进行伙伴式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获得自己知识的建构。学生是主体,教师在这过程中起到设计、引领、总结、提升等作用。这样,可以减少灌输式的讲解,匀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读书和讨论,拓展阅读面,解决读书少的问题。
“整本书阅读”不宜强调课程化
如今小学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都很重视读书,扩大了读书量,注意教给学生读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兴趣。
但是教材指定的很多书目,孩子们都不感兴趣。一方面因为是经典,有时代的隔膜,学生不适应。另一方面,因为指定阅读的“规定动作”太多,太繁琐,又要写笔记,又要写心得,又要小组讨论,又要朗读,又要演出,谁会喜欢呢?兴趣是第一位的,有兴趣学生自己就会主动去读,就有时间读。
所以“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点要激发兴趣,减少“规定动作”,容许学生自己选择教材书目之外的书来读,容许读闲书。
稿子写出来,我又通读一遍。掐指一算,在我的分享中,谈了课标的“标准”,站位,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以及整本书阅读等几个问题。这是我学习语文新课标的一些心得,也许它还稚嫩,但是敝帚自珍,我还挺宝贝它的。
看看日历,这个月又将在一如既往的忙碌中悄悄溜走了,幸好,学习新课标的经历和心得留下来了,它们将成为我这个月挣得第一笔有价值的财富。我为自己能拥有它们而感到自豪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