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没有精彩绝伦的剧情设计,当《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电影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的内心第一反应是:What the hell is this?
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喜欢一部电影?总结起来无外乎以下几点:
1.宏大的场面,震撼人心,比如《指环王》;
2.引起共鸣,银幕上展现出来的或多或少是你经历过、失去的,比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3.故事里的情节是自己过去、现在或者未来永远也不可能有的经历,不曾感悟到的深度,比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4.被某一个演员的演技所深深折服,亦正亦邪,或者丝丝入扣,精彩绝伦,比如《训练日》里的丹泽尔华盛顿。
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似乎上述四条里面,一条也不具备。
我相信李安是一个好的讲故事的导演,虽然故事的背景是伊拉克战争,但并没有什么宏大的战争场景。
电影的主题是反战吗?并不是,虽然在记者招待会上,当有记者问到美军的到来给当地有好的变化吗,林恩的内心独白是:增加了更多的恐怖分子。但除此之外,并没有更深层次的刻画了,反战情绪有一点,战场应激性障碍有一点,但总给人以浅尝辄止,不够过瘾的感觉,远远没有《猎鹿人》那般深刻。
有英雄吗?很多的美国民众、媒体都在包装B班,包装比利林恩,但用林恩自己的话说: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一个军人。
若不是林恩的冲动,砸掉了准姐夫的豪车,此刻他应该还在校园中,恋爱,甚至和女孩上床,和其他的年轻人没有两样,这就是李安想讲的故事,没有英雄,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做一些平凡的事,一个平凡的人所做的平凡的事又怎么可能尽是那些拯救人类、抑或启迪人类的惊天动地,或许在主人公内心是惊天波澜,那只是因为他是一个普通人,无法承受生命之重罢了。
没有英雄吗?在那枪林弹雨中,林恩选择了去营救蘑菇,但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感觉其实挺奇怪的,有人来表扬你这辈子最惨的一天,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荣誉的背后仅仅只是在那个场合出现的那个人是他,而不是你,也不是我,罢了。
与其说这是一部高科技环绕的战争片,不如说这是平淡的像一杯水的温情片。
当姐姐要带走林恩时,林恩说:回到战场不是因为英雄的光环,只是为了军人的基本责任。这是作为平凡的普通人的基本责任,就像我们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平凡的生活里,做好自己的工作,尽到自己的职责,在每一个人的世界里,都是自己的英雄。
在最后的时候,我忽然明白了,李安为什么选择120帧的新技术,如此执拗,只是为了让主人公更加真实的呈现在观众眼前,真实到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他的雀斑,他眼睛里的血丝…因为,本来他就是一个平凡的人,和我们一样,奈何遇到了惊天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