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第二部分的“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章节中举了珍妮·苏克的例子,她本科就读于耶鲁大学,在此期间因为对文学的兴趣赴牛津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当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文学研究的学术生涯之后,她深刻清晰得探究、反思和审视自我后,她勇敢地转入哈佛大学法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她成功地完成了认识选择,最后成为哈佛法学院首位获得终身教职的亚裔女性。
作者提到接触过的博士通常会因为已经在本专业投入太多所以不会选择重新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这种选择困境用决策心理学的“规则遵循理论”解释,就是“人们在作出一个决定时,往往是基于自己的身份,并依循自己身份所应遵守的规则来进行判断,这种做法使个体的行为与周围的社会情境可以更好地适应,所以成为“适当性逻辑”。看到这个解释,你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是不是不自觉地就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作为标准的在中国传统家庭长大的孩子,我自己是经常被“身份”逼迫,作出选择。
高考时
如是说:女孩还是应该选择文科,毕业后的工作比较体面。
身份/女孩——规则/工作体面——选择/文科
考研时
如是说:不要换专业学什么心理学,之前基础就浪费了而且以后对口的工作不容易找。
身份/法学本科生——规则/风险最小——选择/继续本专业
毕业时
如是说:不要去大城市折腾了,就在老家待着很好,轻松舒适,又能照顾父母。
身份/女儿——规则/孝顺父母——选择/回老家
第二次职业选择
如是说:有了孩子还是去行政部门吧,在企业压力太大,又不能照顾家庭。
身份/母亲——规则/家庭责任——选择/公务员
这就是人生的选择!
一次次被“身份”绑架,“不得不”作出选择,追寻背后的根源会发现其实是因为自我认识模糊,思维局限和“井底之蛙”,当我们知道现有身份设定的规则时,人就会不自觉得被这种安全感麻痹。就像你面前有很多路,只有一条清晰可见,甚至能看到尽头的景象,而其他的路迷雾缭绕,这个时候你会如何选择呢?
其实勇敢选择是需要前提的,那就是认清自身价值观,精进自己的优势,实现能力迁移。
1.认清价值观——内心的声音
说白了,就是你要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什么对你最重要?是安全舒适还是社会地位?是功成名就还是生活安逸?价值观也有很多分类,比如职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也有很多不同的价值观划分方法,比如心理学家施瓦茨总结出的10个价值观动机类型:自出独立、精彩刺激、享受、成就、权力地位、安全、老实听话、保守、友善、博爱;还有舒伯的15项职业价值观,通过简单测试看看最后剩下的3项价值观是什么?认清这些核心价值观,在面对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你才知道自己内心向往的到底是什么?如果连自己都不清楚,那只能被牵着鼻子走。
2.精进优势——与过去有关
例子中的珍妮能够完美地完成人生转变,跟她之前长期积累的文学素养密切相关。对文学的长期学习使她“精通于阅读和诠释文本”,而且她与别的文学专业学生相比更“能够欣赏并享受法律复杂的文本和形式,以及法律语言的形式性和强制性”,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是她的优势。这个优势来自于她多年在文学研究方面的积淀,是一种可识别的技能,也是帮助她实现人生梦想的工具。没有自身优势的清醒认识和刻意打磨,没有可利用的才干和技能,就不会有后来成果的选择。
3.能力迁移——与未来有关
优势就是连接过去和今后的桥梁。有了独特的优势,下一步就是将这种优势发挥在“选择”之后,也就是“能力迁移”。勇敢选择不是抛弃和否定过去,而是在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分析现有的条件和处境之后,将过去的知识经验延续在之后的选择中。珍妮的文学基础对她之后的法学之路十分有利,她转化她的优势,在法学研究中运用理很强的解诠释能力和阅读能力,在重视现实和实践应用的法学领域发挥自己文学研究的优势,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以不要责怪别人,选择是自己的。人生的选择很多,只是你没看清而已!
2017年跟着圈妈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