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3 大同 星期四 晴(21℃/3℃)
(简书日更219天/总日更906天)
近些年很多人越发觉得过节极其无聊,大概是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没有独属于节日的喧嚣,再加上很多习俗的改变,自然也就无聊的很。
学贸易,学应酬,学习到一个新地方去生活,且学习用刀保护身体同名誉,教育的目的,似乎在使两个孩子学得做人的勇气与义气。一分教育的结果,弄得两个人皆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依势凌人。故父子三人在茶峒边境上为人所提及时,人人对这个名姓无不加以一种尊敬。
先学做人再学做事,这种教育方法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通过最初的言传身教,能够从父母那里传承到优良的三观和行为准则,在待人接物,说话做事上都不骄不躁,不卑躬屈膝,也不仗势欺人。我们在自己平时的习惯中,应该向此学习,只有提升自己,才能在教育下一代时,有更好的教育方法和言传身教的资格。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与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这三个节日对于中国的任何地方都是最热闹的时刻,但是随着成长,仿佛已经成为昨日的快乐,很多人都在怀念着从前,就好像记忆里的童年是最快乐的时光。我向来是支持过去的习俗的,但是自我的坚持对于大势并没有改变,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之后,记忆中的童年更是彻底找不回来了,童年是什么,热闹是什么,节日的气氛又是什么,现在的好多小孩已经无从得知,但是我认为那些被我们越来越不在乎,越不讲究的习俗,才是热闹与气氛的根源。
生活需要仪式感,习俗并不只是封建迷信,对于那些不良的旧风陋习,我们直接杜绝,但是对于并没有具体影响的习俗,我们就予以保留,每个节日的习俗,都是一种专属于这个节日的仪式感,就像西方平安夜送苹果,难道这也是迷信吗?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景。清明的祭祖,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冬至的饺子,过年的鞭炮,都是最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些习俗的存在,能够让我们的节日变得更加有意义,更能被珍惜,在这种热闹的时刻,习俗的存在能让更多的人有一种归属感和集体价值的体现,越是不讲究,随遇而安,得过且过的过节日,那么节日的热闹和氛围也就不会存在。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容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往往不会珍惜,就像如今的大鱼大肉,都是平时生活中所能吃到的食物,于是在节日里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我们拥有的越多,越感觉现在的东西不好,不是因为这件东西不好,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心态改变,价值观也被改变,就难以再回到从前,以一无所有的心态去看待获得的东西。
就像是打麻将,当我们在开始时,什么牌都是我们需要的,而在快要胡牌之前,除去我们需要的,其他的牌对我们都毫无用处。过去一无所有,只要出现便都是好的,但是当拥有更多时,就开始对出现的事物衡量和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