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拜拜!就剩你一个小可怜儿了。”
每每当我想暴跳如雷时,耳际就会想起这样的话语;每每当我想恶语相斥时,耳际就会回荡起那个奶声奶气的小女孩的话语。于是,升腾起来的怒火,被生气淹没的理智,就会各自重新回归。我一下子平和了许多,不再生气,不再愤怒了。
话还得从一天放学后说起
9月9日的下午,因为加了一会儿班,回去的时间就比较晚了。收拾好东西走出办公室的时候,看了一下时间,发现已经整整拖延了一个小时。
匆匆忙忙奔向校门口时,发现一个年轻的妈妈正在朝着门卫师傅千谢万谢着。因为大门己关,只能从小门处出去,而那里空间有限,我只能站在离她们一米左右的地方等待,从他们的交流中,才知道,原来这个妈妈因为临时有事,没能按时接孩子,孩子就一直呆在门卫处等着妈妈。如今,妈妈匆忙赶来接孩子了,因为心怀感激,便对门卫表达着自己真诚的谢意。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很有修养的妈妈。在门卫师傅的“不客气,不客气”的回答下,妈妈才拉着孩子拉开校门边的小门,准备离开。这时候,一直没有说话的小女儿忽然指着门边里面靠墙的一个大男孩说道:“哥哥,拜拜!就剩你一个小可怜儿了”,脆脆的、奶声奶气的声音,说了这么一句老道的话,一下子把我逗乐了,抬眼望去,这才发现还有一个大一点小男孩正在靠着墙角等待着家长来接。听了女孩的话,他牵了牵嘴角,算是一种应答吧。看到这一幕,我正准备夸这个小女孩子可爱时,她的妈妈却在发声制止孩子:“不能那样对哥哥说话。不礼貌。”“可是,刚才的时候,有一位老师,看到我们两个的时候,说我们是小可怜儿,没人接。”小女孩清楚流利地向妈妈陈述着。“不可怜,妈妈只是晚接了一会儿……”这个年轻的妈妈没有顺着孩子的思路去继续辨别这句话的对与错,转了话锋。因为我们的方向不同,母女后面的对话就没有再听到。
但孩子向母亲叙述的话语,却萦绕在我耳边,表达的是那么的清晰,流畅。而看孩子的模样,应该只是一年级的学生。一个一年级的学生,都能把话转述得那么的清楚,那二年级三年级是不是就不用说了呢?这让我联想到近几年来,老师与家长之间不断出现的矛盾 升温的现象,是是非非我也不便判断。但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个道理还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姑且不说这个小可怜儿在这里到底是贬义还是褒意?单从孩子对老师的那句无心的话,记得那么牢,表达的那么流畅来说,作为老师的我,忽然觉得肩头的责任蛮重的,为人师表、一言一行,真的需要慎重。否则有时候,无心的一句话,很可能就会伤及孩子,引起家长的担忧,于是,老师与家长的矛盾就悄无声息地滋生了,再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就可能衍生成一个大肿瘤,从而对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都造成了一种极大的杀伤力。
为人师表,谨言慎行。尤其在小孩子面前,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注意,孩子如一张白纸的,在是非不分的情况下,您的话对孩子的影响会特别大。
就像一直以来存在的医闹一样,你说医生能够不尽力抢救病人吗?当然不排除个别的医生,他们确实医德不好,但大部分医生还是非常优秀的。就像我们三门峡黄河医院的张秋香主任,有段时间,因为身体缘故,需要定时找张主任进行复查,调整药量。发现每次排队就诊时,她对每个人都是微笑示之,耐心询问,每每看到她,我就会想。这样的医生又怎么会引起患者的不满呢?印象最深的一次,我在排队等候的时候,有一位年轻的小媳妇匆匆忙忙拿着诊单闯了进来,询问张主任,为啥某某项检查单没有开?(原谅我,因为是专业术语,我真的记不起了)“你查出了胎儿有问题,已经决定不要这个孩子,这项检查做不做就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我就没有给您开这个单子。”听了此话,我当时就想,医生都这样能站在患者角度考虑问题,那会有什么医闹呢?当然,我依然坚信那句话——一个巴掌拍不响。作为患者也应该站在医生的角度多思考问题,那么,估计医闹这个词,也不会在那段时间里频繁出现了。同样道理,作为教师、作为家长,都能换位思考,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学闹“”风波。
老师站在老师的角度,想要每个孩子的成绩都优秀,这样整个班级的成绩才能优秀。于是,才会出现一些过激行为;家长站在家长的角度,只害怕自己的孩子不能健康成长,担心孩子心里受委屈,于是,孩子不好好做作业,也就听之任之,反正考上大学也还是没有工作,再加上,一些网络流传总有孩子因为学习、作业、考试等跳楼现象,生命与学业比起来,自然生命重要。于是,也就不大重视孩子的作业。前几天,还看到网上流传一段短视频,说是因为一位教师让家长批改家庭作业,家长不改,该老师生气了,在群里怒怼:你的孩子将来只能和你一样,于是,许多家长跟帖留言:作业都让家长批改,要老师还干什么?总之,很多人是站在家长角度说话,把老师说的坏的不可一世。个别人留言中肯地说:家庭作业,家长应该监督孩子完成,马上就有人跟帖
近几年来,继“医闹”之后,“学闹”也是不断。
但就是有时候因为说话不注意,态度不好,然后就激起了家属的愤怒
就会其实有时候,我们在说话的过程中是否应该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