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师,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
明明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处理班级琐事,可教学成果却不尽人意;明明花了大量时间学习新课标、读教育专著,却总感觉进步缓慢。这时候,或许该停下来想想:我们是不是把时间管理想得太简单了?
美国教育家班杰明说过:“时间就是生命,作为律师,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更是在为很多人‘节约生命’。”对老师来说,时间管理同样是门必修课。它不仅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效率,还影响着个人成长和生活质量。而在时间管理里,藏着一个很多人都忽视的“宝藏”——暗时间。
什么是暗时间?简单来说,就是“身体在做事,大脑也思考”的时间。像刷牙洗脸、散步买菜、排队等车这些生活中的零碎时刻,看似不起眼,实则是被我们浪费的“黄金时段”。举个例子,有的学生早起晚睡泡图书馆,结果成绩没提升;有的老师加班到深夜,业绩却不如准点下班的同事。这是因为,单纯靠投入时间来衡量收获,本身就是个误区。真正决定我们成长速度的,是对时间的利用率,是在这些“暗时间”里的深度思考。
我自己就是“暗时间”的受益者。早上晨跑时,我会戴上耳机听“每晚一卷书”“十点人物志”;做家务时,打开“微信读书”听文章;哪怕是上洗手间的几分钟,也会抓紧看一篇教学教研的文章。这些碎片化的阅读和学习,虽然每次时间不长,但日积月累,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有时候灵光一闪的点子,就能让课堂设计变得更有趣,让教学方法更高效。
人到中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我经常被年轻人问:“沈老师,你怎么这么自律?下课了也不刷手机?”其实,这不是自律,而是无奈。工作、家庭、生活,各种角色和琐事让人分身乏术。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在学校把工作处理完,不把压力带回家;抓住做饭、锻炼这些“暗时间”,让大脑转起来。像《做饭是一门艺术》《平和度中年》这些文章的灵感,都是在揉面、拖地时突然冒出来的。
说到这儿,想起台湾大学的“傅钟”。这口钟每到下课就会敲响21下,因为台大校长傅斯年说过:“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深以为然,只有带着思考的时间,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生命时光。
我教书这些年,对“暗时间”的重要性体会特别深。在学校教书的日子里,虽然每天也忙,但我特别享受利用课间几分钟、吃饭十几分钟思考教学问题的过程。新课标怎么落地?课堂活动怎么设计更有趣?这些灵感都在不经意间积累,让我在教学上不断进步。那三年,我过得特别充实,感觉每天都在成长。
可后来被调到行政部门写材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大小材料、琐碎事务,几乎把时间填得满满当当。我虽然也尽量利用碎片时间看书、写随笔,但能让身体做事、大脑同时思考的“暗时间”太少了。那段时间特别焦虑,总觉得自己在原地踏步。不过慢慢我也明白,越是忙碌,越要给自己留出思考的空隙。后来我开始主动创造独处时间,哪怕每天只有十几分钟,在安静中梳理思路、总结经验,状态才慢慢好起来。
林清玄在《和时间赛跑》里写:“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可以比原来跑快一步,如果加把劲,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深以为然。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也说:“所有的管理,核心都是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的核心,是时间管理。”但时间管理不是拼命压榨自己,而是学会聪明地利用每一分每一秒,尤其是那些被忽视的“暗时间”。
把这些零碎时间利用起来,就像把散落的珠子串成项链,看似不起眼,却能收获意外的惊喜。它不需要我们刻意改变生活节奏,只需要在日常做事时多带一分思考。刷牙时想想今天课堂上的某个教学环节怎么优化,散步时构思一篇教学反思……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速度远超想象。
别再让“暗时间”偷偷溜走了。从现在开始,把这些零碎时光熬成成长的糖,你会发现,人生真的会大不一样。毕竟,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往往就藏在这些被忽视的分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