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蒋勋老师读红楼梦,一方面经由他讲解文史哲以及中外美学等背景知识,特别是诗词典故,从而更了解书中人物与故事情节;另一方面,也在学习他的“生命观”。
讲到“妙玉”,他说:“我并不赞同林语堂的讲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悲剧。我们不应该说喜欢妙玉或不喜欢妙玉,妙玉的悲苦是她在修行,而在修行里她的欲望未绝,尘缘未了。”我理解这里的“悲剧”是指人生中没有完满的部分。
妙玉这个人我第一次读到就有点讨厌。她有洁癖,自恃清高,又看不起人。刘姥姥喝茶用过一次的骨瓷杯子被她很嫌弃地扔掉了。最后“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我们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在蒋勋老师眼里,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他的怜悯之心,来自于“慈悲”,来自于“懂得”。这与书的开篇相呼应。
开篇他说:“《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我不能确定这究竟是作者曹雪芹自己的观点,还是蒋勋老师的观点。但把《红楼梦》读了几十遍的蒋勋老师对作者观点的揣摩,应是有几分自信的。如果说曹雪芹影响了蒋勋老师,这也未为不可。
“慈悲”是大智慧!宝玉就深怀悲悯之心。“《红楼梦》的作者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残酷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而“慈悲”正是“看过生命不同形式的受苦之后真正生长出来的同情与原谅。”
这样的境界只有佛中人才能参悟吧?与我这世俗中人又有何关系?
有的。做不到“悲悯”,可以做到理解与包容。金玲姐在昨天的演讲中说到:“人生不在于战胜多少人,而在于理解多少人。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世界向你敞开大门,你的世界就会丰富一些。”金玲姐“容纳百川”的气度让我折服。
“理解”多一些,“不喜欢”就少一些,“包容”也就多一些,内心世界最终也会宽广一些。借由大师的点拨和身边人的影响,我也悟出了一点自己的“生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