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数学老师,每天改什么日记呀?你还别说,比起其他作业,看日记,批改日记需要花费的时间的确不少。很多时候,日记都是在中午的时候批改的,但批改日记我并没有觉得烦累。反而是一件我特别喜欢做的事。
我想,自己喜欢做这件事,首先是因为我本身比较喜欢阅读,并坚持写作。所以对阅读数学日记,不但不会抗拒,还是一种享受。
其实人的忙并没什么,累更多的时候是心累。或者做着一些感觉没有价值的事。假如这件事是你所喜欢的,你所关注的,做起来你可能就没觉得累了。
你喜欢什么,就更容易关注什么。虽然教的是数学,但我喜欢阅读和写作,我也会关注到学生的阅读和写作。
学生的数学日记本,其实也是跟老师交流的一个通道。方便老师了解学生,也方便学生亲近老师。
平时的数学作业,除了计算还有应用题等等。批改这些作业,机械式的行为会多一些。而批改数学日记就不一样了。它有学生的行为记录,也有孩子的情感涌动,是更接近人性的一种作业方式。
每天阅读孩子们的数学日记,还可以了解到孩子的学习状态,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这学期我在我们班进行社会化学习实践研究。除了新课借助学习单进行小组共学,一些练习的讲评,我也会采用小组共学的方式。用这种方式讲评,可以给予更多的学生表达的机会。
不管是什么方式的共学,我都鼓励孩子们把实际的情况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我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
我们的评价标准中,我也专门设置了一项反思得分。一件事做的好不好?除了表面看到的情况,还可以通过思考推理。最关键的是复盘时的思考。有了这份反思,孩子们更容易起到内驱力,进入真正的学习状态。
最近的数学日记,有不少是记录共学的。阅读孩子们的日记,也能感受到,他们慢慢在成长。
今天看到一个孩子记录他们组的一个互动过程,感觉这一个组的组长已经能够引导大家积极参与进来。来看看这位同学的记录:
今天在讲昨天的作业时,大家对于其它题都是很了解的,但是讲到最后一题时我们都不知所措了。
组长开始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可以先从图2入手,切成了三段,那么就是多出了?”我回答:“四个底面。”
组长接着说:“对,那么这个多出的表面积就是4个多出底面的面积用多出表面48÷4=12cm,12cm就是?”其他同学和我一起回答:“圆柱的底面积!”
组长:“嗯,现在还要求出高。图2切出了八个面,是多出的,用96cm也就是它的多出道积÷8,得到12就是一小个面的面积。它横截面像长方形,用之前的底面积除以几,除以2得到的底面半径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同桌回答:“宽。”组长:“对,长方形面积是长乘宽,有了面积除以宽就是长,这个所谓的长就是圆柱的高,高和底面积都有了,现在求圆柱体积
"会了吧?都会了吗?”
组员们回答:“会了会了。”其实我是入手错了图,先算了图2,算到长方形面积后就卡住了,看来要将格局打开了,也要去试着想想其它图与数据。
通过一些切片式的指导,这个小组不管是从能力的提升,还是组织学习的方式都有所改变,成长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