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过孩子之间纠纷的家长,或许都有同感:孩子们的事情,似乎很容易演变为两个大人之间的较量。
按照约定,中午放学,我在小区广场等那一对父子,把事情面对面讲清楚。没看到人,就打电话过去。那位父亲说,在吃饭。于是再次约定时间为一点钟。当我下楼时,他已然在楼下等候。告诉我,他孩子从头到尾就没有碰过我儿子的M249, 态度非常坚决。于是,我讲了一件事情。
去年,有一天,一群小朋友来家里找儿子,说我儿子和涵玩足球,涵有事要走,就把足球留给我儿子了。所以他们来我家找。我儿子说,涵走后,我就玩了一下,A要玩,就给了A。于是,一群小朋友就去找A了。再后来,我又知道:涵并没有找到足球。涵哭了。我问儿子,涵为什么哭啊。 原来,A把足球给了B,B又把足球给了C。 最后,C玩了一会,回家了。足球呢? C也不知道。
可是涵的足球不会平白无故消失啊。孩子们找了很久,就是没找到。孩子们思想很单纯,我儿子说给了A,他们就去找A。A说给了B,他们就去找B。B说给了C,他们就去找C。直到最后,面对小朋友们的质问,拿不出足球的C哭得稀里哗啦时,手中无措的涵哭得很伤心。
听了这个经过,我和儿子聊了起来。
“儿子,你分析一下,这个足球应该谁来负责啊。”
“当然是C啦,他玩完以后,就走了,不管足球了。”
“谁把足球给了C?”
“是B啊。”
“谁把足球给了B?”
“妈妈,你套路我啊,是不是想说,应该我来负责?不行,A从我这里把足球拿走了,和我没关系了。A、B、C都要玩了,再说是C弄丢的,应该C为负责。不应该我来负责。太冤枉了。”
“那么涵把足球给了谁?”
“给了我啊。但又不是我弄丢的。”
“那你觉得应该谁来负责?”
“噢,我知道了,大家一起负责,我,还有A、B、C。”
“涵信任你,把足球给你玩,你就是足球临时的小主人啊。如果是你自己的足球,你会随意给别人吗?”
“那不会,肯定带回家啊。”
“问题就在这里,如果你保管好足球,先带回家,足球就不会丢了。”
“但是,A要玩啊,而且A、B、C和涵也认识啊。他们也玩了,他们弄丢的,凭什么我一个人负责。”
“儿子,拿了足球,就要负责。按道理,你们玩了足球的应该共同负责,才更公平。可我是你妈妈,我只对你负责。别的孩子,我不能要求人家什么。这话,也只说给你听,不会说给A、B、C。因为我不是他们的父母,他们如何理解这件事,也和我没关系,我也决定不了。我只关心自己儿子对这件事的认识,做自己应该做的。”
尽管涵和涵的妈妈并没有让我们赔偿,但我们依然决定给涵买了一只足球,懂礼貌的涵说,阿姨,不用买了,我妈妈要给我买呢。
我们说到做到。在体育用品店,儿子亲自给涵挑选了一只足球,还说希望他会喜欢。
在大致讲完这件事后,还强调了一句,我只对自己孩子负责,希望他有责任有担任,毕竟我没有“教育”别人家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那位父亲,突然变了态度,笑着说,要是我知道你是这样的,我就把儿子直接带过来了。在接下来的交谈中,我找到了答案。那孩子应该是经常打架,这父亲处理过几次,所以不愿意让别的家长和他儿子面对面的“质问”。
后来,那位父亲主动打电话把他儿子叫过来,几个孩子在一起核对了事情的经过。确定了那把M249确实是在他儿子手里坏掉了。一个看见的孩子说,他拿着两瓶水,其中一瓶掉下来,砸着玩具枪了,不过力度并不大,也不应该是这个原因导致的。另,我们检查了,枪的外表没有任何磨损与损坏,也就是说在玩的过程中,里面突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令我诧异的是,他儿子给我儿子道歉,还深深鞠了一躬。他儿子也如释重负似的呼了一口气。两个小朋友笑着和解了,没事了。至于玩具枪,尽管那位父亲表示,他可以负责修一修。我表示不用了。后来,我联系了客服,说了情况。他们答应换个新的。毕竟这个价格不菲的玩具,玩两次就坏掉,质量也是值得怀疑的。
其实之前,内心已经有答案。就算客服不给解决,我也不会逼着对方家长赔偿什么。我们能做的就是把事情搞清楚,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要不要索赔是我们的事,他们赔不赔是他们的事。总之,态度很重要。
就在我以为事情就这样圆满解决的时候。冷不丁的,儿子说,妈妈,我原谅那个小朋友,但我不原谅你。我以为听错了。
“为啥?是因为刚才妈妈没有让他们赔偿吗?”
“不是。是因为你昨天晚上骂我太难听。我受不了。”
“嗯,这个,妈妈昨天确实冲动了。对不起啊,儿子。以后妈妈好好说话。”面对儿子的“问责”,我语无伦次。
“你骂得那么难听,一句对不起,就可以了吗。”儿子不依不饶。
也难怪儿子不依不饶,他告诉我M249坏掉时,我问他是谁弄坏了。他说不知道。问了其他的,他啥也不知道。当时我在处理其他事情,听到这些就觉得麻烦,觉得他自己应该可以处理这些事情,就冲他吼了几句。对,我失控了。
在我写了保证书,真诚地道歉之后,儿子认真地给我说,妈妈,虽然我原谅你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件事。
我曾对“为了发泄情绪而口不择言”的人充满无限鄙视,如今自己成为自己曾鄙视的那种人。(反省)
是啊,所有的伤害放在别人身上是风轻云淡,毕竟伤口在别人身上。
是啊,最大的伤害往往来自最亲密的人,毕竟“情感纠缠”作用的是双方。
对别人,我们的情绪有节制有理性。在家里,却不能好好说话,尤其是与孩子的沟通,日常的繁琐使我们忘记了人与人之间最起码应有的界限。忘记了孩子也有自尊,有独立人格。他们不是我们一快乐就可以捧着小脸亲、一不高兴就可以随意怒骂的玩偶。
当尊重成为常态,当我们可以好好说话,我们才更接近“生而为人”美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