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客户负责人汇报方案。前几次见面,都是小伙伴叭叭叭说了一堆,客户听完了,说了一声“哦”,就没有下文了,连问题和交流都没有,每次回来,小伙伴都焦虑的不行。这次方案是我写的,在我的一再要求之下,小伙伴提前看了内容,怀着一百二十个不情愿,将方案打印了两份。见了面,小伙伴还是一二三四说了一堆,领导照例还是一句“哦”,看上去一切都没有变化。但是,但是,但是,双方沉默的时候,客户拿起材料翻阅了,而且翻阅了数次,问了一个问题,小伙伴眼睛亮了,这就是他一直等着客户开口询问的却又不能主动提出来的事儿。
从客户处出来,小伙伴给我分析客户询问价格背后可能带来的推动,我耐心的听着。他的兴奋情绪过去之后,我问他,为什么客户听了这么多回,这次会问价格,而以前都是不了了之?他愣了几秒,含糊的说可能是客户听懂了吧。就着这个话题,我等来了属于自己的机会,给他复盘了前因后果。
首先,方案是我写的,我根据客户的情况,预设了对方的立场,不谈技术、产品这些客户并不关心的东西,只谈了客户关心的投资收益和风险的问题,用三页纸说清楚了投资的四个要素。
第二,由于前期小伙伴给客户停留在口头上的东西太多了,没有执行落地,也没有反馈,引起了客户的反感,贴上了标签之后,很难集中注意力在讲述的内容上,更多的会用消极情绪去对抗。
第三,认知差异。小伙伴的认知和客户的认知不在同一层面,或者说关注点不同,在讨论的时候需要通过一些准备工作,将双方讨论重点进行聚焦,于是我选择了书面打印,确保双方看到的是同一段文字或图片。
第四,最小的改变。之前小伙伴给出的最小工作单元,他认为足够小了,而客户依然认为太大,原因就是动力不足,这就联系到改变四要素里的“最小动作”。能口头直接安排的不能让客户打电话找人,能电话解决的不能让客户跑一趟向上汇报,这是我设计的最小动作,事实上,客户也按照我的设计做出了改变,让我们找到了突破方向。
最后,掌控感。客户需要的是掌控感,这种掌控感来自于我们的靠谱行为,事事有交待,件件有着落,句句有回音,这是给客户掌控感,有了掌控感才有安全感,安全了才有推动的信心。客户的动力从来都不是来自于我们的产品有多好,而是来自于自己对计划的掌控程度。
小伙伴听完,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没有告诉他沟通是什么,人性是什么,只是用一个简单的案例,带着他亲身经历,让他意识到前期的沟通是无效沟通,自己的焦虑是浪费时间,这比说一万遍道理,强得多,他终于承认了我常提起的“强准备、强共情、强反馈”!
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