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巨人的工具》一书深深的感觉自己的作息不规则,于是就打算从半月前起去养成一个习惯。我给自己制定了缜密的计划,0点前洗漱完毕,1点前看书,7点起床,9点到11点做练习,12点之后午休半小时...计划总是那么的完美,但是没有执行完成过一天。
人想从一个状态到另一状态可见有多难,强大的拖延症、大脑的惰性直接让你躺在床在去翻一些无关痛痒的事情,而把那些本计划好的事情给搁置在一边。自己也看过很多拖延症方面的书籍,也试着对抗过,然而还是失败了,TED最受欢迎的一个演讲之一就是说如何对抗拖延症,里面形象的描写了2个小人的故事,也只有在deadline到来的时候,那个积极的小人才会有真正的拿起武器来,这样说来,确实拖延症也很符合这条deadline,毕竟很多东西对于漫长的生命来说都不是急着必须要去完成的嘛。
但是15天里面唯一坚持下来的就是在7.10~7.20分之间拍一张照片晒朋友圈,其实的目的是早起,然而获得的确远远不止。其中看到了2次早晨的月亮,看到数次飞机,看到数次小鸟,还有2次台风的雨云,那些看似没有任何差别却每天变化莫测的云,这些在平时忽视的东西仿佛又和自己有了一点点联系。
然而为什么很多计划都失败了,而有些执行了下来呢。
1、因为这个动作足够简单,而且拍照本身并不让我反感,同一个角度,不用考虑构图,只需要轻轻的按一下。
2、我意识到这个动作是有意义的,它可能带来一个美好的早餐,然后获得美好的一天。
很多计划的失败就是因为太累赘和复杂,执行就够难了,而且自己觉得没有意义。
关于意义这个问题我想到了今年老板学生问他的问题“数学有什么用?” 这个问题可能理性上来解答就是说数学可以帮助建立强大的逻辑思辨能力,是科学的基础,而科学可以说是现在社会的基础。如果单单是这样,那也是太小看数学了。因为如果说“数学是上帝创造的”,我是赞同的。《费马大定理》是一本特别好看的关于数学的故事书,里面不仅仅包含了从古希腊到现在伟大的数学家(数学疯子),还有一些不是很起眼,但是对数学疯狂痴迷的人,他们可以说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在数学美妙的公式之中。“数学有什么用?”这问题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数学强烈的兴趣(爱),以及他赋予人自身的生命意义。想到这里自己就有点幸运了,因为自己也曾经有过那么一段,高一高二的时候讲立体几何的时候,由于辅助线的画法多样,因此几个数学较好中的学生一直在进行这种纯粹的智力竞赛,以至于一道题目出现5种以上的解法都有,老师都会大跌眼镜。熬夜去解答一道别人已经用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解出来的题目,到最后可能自己的解题过程又复杂又难理解,但是这里面的一切属于自己,而不是仅仅是想要一个答案,这是那些为考试、升学而学习的人无法理解的。
计划总是落在自己兴趣点上,而有些计划是延伸的,就在昨天我突然意识到,那早起之后能多点的事情呢,我就想到了写作。因为这并不是自己反感的东西,以前玩空间的时候也写过很多动漫评论、电影评论、书评等等,因此可能这个计划是有很大可能能执行下去的。
以前看到过一篇“The value of nothing ,out of nothing comes something”,就是说很多人每天写几千字的文章,每个月将一个产品从无到有,这些看上去都是技术性的工作,都是可以通过几年只能连续达到的,只是水平好点差点的问题,或者努力一点就可以做的比较好。困难在于写的文章都是千篇一律,再也打不动自己,做的设计越来越多,思想越来越固定,难以做出有诚意和自己满意的东西。这时候就需要Muse女神来敲一下你的脑袋,是不是需要去再试一试呢?
每个人都是在某一个未知领域都是一张白纸,不去落笔怎么知道画成什么样子。况且大部分人都是一张质地不错的白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