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小记 20220207
新年假期漫漫,我终于有了重新调整与书相伴的机会。原本积累起来的审美疲乏、倦怠,随着外在滚轮的离场而悄然褪去。
这本《焦虑的大人和不被看见的孩子》穿插着伴我步入寒冬,度过茶余饭后片刻的宁静时光。
窗明几净,白雪空灵
我用了五天的时间断断续续地翻阅完毕,而后又摘录了几页触动心弦的段落和金句。
在摘录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小时候的某些片段画面,近期情绪波动较大的场景。我停下来静静观看着。我想,这一定是我在书里找到了某个维度的自己。我有了新的机会重新认识她,并与之握手言和。
一.我是谁?
跟着船长读了一本又一本的经典心理学书籍,被问及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我是谁?”
前面跳过了无数个“我是谁”,在这本书里,我竟然没(不想)挪过去。
“我是谁”,一时间内,你可以用十句甚至二十句来描写你自己吗?
如果在一年前,我词穷;而现在,我觉得我可以。
随着一小段一小段地自我探索,我也在越来越了解她、接纳她、爱她。
自我认知的逐渐复苏,犹如雪后暖阳,需要光照,需要温暖,慢慢融化。
二.在关系里照自己
码到这里,我不由得回头去看了一眼书名,焦虑的大人和不被看见的孩子,这里已然有了一层亲子关系。
时常陷入焦虑的大人,曾经是否也是那个不被好好看见的孩子呢?这里又裹上了一层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此刻脑袋里还冒出来一句广告台词:“你怎么对待自己,世界就怎么对待你。”
我对自己的态度,时刻也在影响着我输出的关系模式。
从疏离到亲近,从不自在到逐渐适应,它是漫长的,但我也做到了。
三.看见曾经是孩子的自己
我的童年有快乐的部分,也有游离的部分。
儿时有将近五年的时间不常在父母身边长大,这五年也慢慢雕琢出了一个胆小、自卑、谨慎、软弱、过早懂事的这部分我。时至今日,影响我最大的还是内心很难平息的不安全感带来的对失去的恐惧。
我曾经深爱过的人,最终都没有进入更深的关系里就凉了,因为我先逃走了。
正如书里为我揭开的:当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极其匮乏,且有限的情感也没能帮助我们获得自我认同的力量时,我们会有一种随时会被抛弃的恐惧。为了逃避这种恐惧,人们就会先下手为强:想要不失去,我可以不得到;为了不失去,我可以先抛弃。
直到2021,我发现我的这部分才长大了一点点,至少我看到了它,我看到了它的来时路,而且我没有像《鸵鸟心理》一样一直躲着不出来。在以往关系里缺失的部分,我在新的关系里被看见、被爱、被包容、被滋养。有了一部分力量,我才有勇气笨拙地去观望和靠近自己内在的恐惧、无力,和不完美的自己。
对,痛苦本身并不会带给我成长,对痛苦的反思才会。
我现在做得还不好,但我会一直在这条道上小碎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