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剿灭叛乱,稳定时局,却反而面临惩罚。
如果一个人收到举国爱戴,但受朝中官员嫉妒排挤,只能落得个闲职。
如果一个人心系黎民百姓,临危受命远涉千里,立下不世奇功,但天妒英才罹患肺癌。
那这个人的人生是多么跌宕起伏,他的心情得是多么凄怆失落。
客观上王阳明过的就是这样一生,主观上他看淡了功名利禄。良知告诉他,加官进爵是次,治国平天下是主。
嘉靖六年(1527年),广西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当时的总督姚镆不能平定,于是朝廷下诏让王阳明前往广西剿灭叛贼。
在此之前姚镆曾率十万军队讨伐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胜利。但由于战后管理过于严苛,再次逼反百姓。因为前期花了朝廷数十万军饷,早已亏空,姚镆被撤。王阳明作为不二人选被朝廷选中。
据他的弟子介绍,当时的王阳明因为长期的咳嗽,睡眠极差,脸色都是青黑的,而且足部患有疾病,无法正常行走。接到诏令后,只能靠轿子一路抬到广西。
当他抵达广西,他没有马上讨伐,因为湖广多地的军队尚未抵达。于是他先做了情报搜集工作。
多日后军队到达,指挥官们兴奋异常希望马上开战。但王阳明其实鲁莽之人,一方面他认为打仗费钱费时,更主要的是经过他多日的调查,他发现卢苏、王受二人只是因为被逼无奈而造反。他们打下广西的几个县城后就没有再扩张领地了。足见二人其实没什么野心。
于是王阳明选择招抚为上,尽管这一决定受到了多数人的反对。
王阳明写信给二人,告诉他们只要投降,他保证绝不追究,而且还会让他们所有人安居乐业。
卢苏、王受二人早听过王阳明江西剿匪的事情,他们知道王阳明对于诚心悔过之人都会放一条生路,而对于执迷不悟者则杀无赦。思虑再三,他们决定投降,只想回家过上好日子。
由此,王阳明不费一兵一卒就平定了叛乱。此事传出,众皆称道。对百姓来说,免遭生灵涂炭之苦。对明朝而言,则省去了数十万的开销。要知道,当时朝廷选择王阳明的一大考量,就是他之前平定江西匪患的时候给朝廷省了一大笔钱。
之后,王阳明给出了三个治理广西的良策,可惜朝廷无一采纳。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的他,迟迟等不来朝廷的回复,只能落寞的踏上回乡之途。
而一生践行知行合一的他,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
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