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文学
中亚东干族和中国回族均系唐代以来迁居中国的阿拉伯人后裔,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共同哺育了这两个民族。中亚东干文学和中国回族文学因之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从宏观的文学发展脉络来看,中国古代回族文学是中亚东干文学和中国现当代回族文学的共同渊源,20世纪以来,伴随中亚东干族的形成,中亚东干文学和中国回族文学流向了两个不同向度。 中国古代回族文学源远流长,早在唐五代时期,就有回族先民李粦用汉文著的《花间集》、《尊前集》流传于世。
中亚东干人的先祖是于1877年进入中亚地区的,目前东干人口约10万,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百年来东干人一直以中国西北方言作为本民族口头交际语言,并且创制了用斯拉夫字母书写的东干文,东干族的独特文化引起了多国学者关注,澳大利亚学者葛维达就认为,东干人是“世界上唯一说中国话又完全用字母拼写中国话成功的人”。东干文学是东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亚东干族文学受多种文化影响。中国回族文学也受中、伊两种文化影响。如果我们把两族文学发展理解为多重社会文化力量的合力作用,就会发现两者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区别:
首先,从促生文学的文化源流上看,回族文学主要受中国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影响,而东干族文学主要受俄罗斯文化、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汉文化的影响。
其次,从两族文学发展历程来看,回族文学分为古代和近代,东干族由于汉文字的遗失,他们主要以口传文学经典的方式来继承,而回族文学,继继承了口传文学,经典又有什么继承了书面文学经典。
再次,从两族文学的文化基因上看,东干族文学不仅继承了中国和伊斯兰文化,而且还具备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地域特征。而回族文学具备中、伊两种文化的同时还具备宁夏,甘肃等地域特征。
最后,从两组文学创作中使用的语种来看,东干族文学作家在创作中使用东干语,并且还常常使用俄罗斯与吉尔吉斯语等语种。回族作家主要用汉语进行创作。
东干作家与回族作家在创作中有一些相同的意象,但是表达的意思上却略有不同。
把两种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他的意义在于。首先,中亚东干文学的研究对于弥补20世纪中国伊斯兰文学的断裂,具有民俗文献价值。其次,两个民族文学的互动可以为两族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点。最后,这种比较研究,对拓展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视野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