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竞争中未能占据上风,然而巴菲特不会就此放弃,甚至有人要收购美国广播公司时,巴菲特仍然不想退出。有人认为巴菲特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甚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失败了。
巴菲特对美国广播公司的改革策略是稳定人心,让人们不要急于逃走,电视业务很快稳定下来,白天播放肥皂剧,晚上播放新闻栏目,相比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全国广播公司的状况要好很多,毕竟传媒行业整体处于衰退时期,巴菲特能够避免杠杆收购已经确保了公司的安全。
巴菲特提倡节俭,但不是盲目吝啬,他一面节约成本,一面追加对ABC的投资。从1985年到1991年,巴菲特投资总计15亿美元,大都市-美国广播公司的市值从29亿美元增长到83亿美元,巴菲特获利27亿美元。也就是说,巴菲特每投入1美元,就能得到2~3美元的回报。
巴菲特给大都市公司开出的股价相当于16倍的市盈率,如果是格雷厄姆,绝对不会答应,但是巴菲特看到的是美国广播公司未来带给他的利润。然而事与愿违,股价不断上涨,当时除了美国石油类股票之外,美国广播公司高达35亿美元的收购案成为当时最昂贵的纪录。
与此同时,华尔街狼烟四起,发生了多起恶意收购案件,一些经营得法的小企业竟然吞并了行业巨头,套利者蜂拥而至,就连迪士尼这样的大公司也被威胁,最后付出巨款以求自保。这种被称为“企业狙击游戏”的现象持续泛滥,巴菲特却认为其中暗藏良机,他想让伯克希尔临时充当救火队员,去拯救那些走投无路的首席执行官。1985年,这个机会终于降临。
俄亥俄州有一家并不出名的公司,叫斯科特·菲兹,它的业务范围很广,从吸尘器到《世界百科全书》,应有尽有,然而它在华尔街默默无闻。就是这家颇具规模的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股市一片大好的形势下,依然不被看好,股价始终维持在45美元上下。
1984年,斯科特·菲兹的董事长拉尔夫打算以每股50美元的价格购买股票,以获得控股权,虽然只比市场价高出5美元,然而投机商们却愿意出到53美元购买。两个星期后,一个投机商甚至出价到60美元。拉尔夫想要进行杠杆收购,出价提高到62美元,然而未能成功,公司的大部分股份被投机者控制——他们为了获得暴利,故意哄抬股价,目的就是想将公司转手卖掉。拉尔夫唯一能做的就是找一个靠谱的买家。
巴菲特一直关注斯科特·菲兹公司,而且持有该公司不少的股票。当时斯科特·菲兹公司的资金利润很高,而《世界百科全书》恰恰是巴菲特想要进入的领域,他在小时候就读过这套书。另外,巴菲特也想得到它旗下的世界图书出版机构,因为这对他经营的报业十分有用。而且斯科特·菲兹负债较少,说明现金流充足,能够充分适应市场的风浪变化,未来投资升值的空间会很大,一旦持有这家公司的股票,必定能得到回报。
当巴菲特在报纸上看到拉尔夫发布的出售广告之后,认为时机成熟了,他给拉尔夫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们现在拥有贵公司25万股股票。我们对贵公司印象一直很好,不会做不友好的交易。如果您有意寻求买主,请给我打电话。”
拉尔夫收到巴菲特的信后十分兴奋,两个人约好在芝加哥见面。第二天,巴菲特开出了每股60美元的价格,并承诺现金支付。拉尔夫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这是实盘,不能中途放弃;第二,没有“放弃费”。
一般来说,像巴菲特这样的收购行为会邀请一家投资银行参与,然而他没有这么做,因此也不介意拉尔夫提出的要求。一个星期以后,巴菲特以3.1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斯科特·菲兹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