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玛丽喜诗和儿子查理在洛杉矶创办了喜诗糖果店,母亲拥有50年制作糖果的独家配方,儿子拥有丰富的糖果店管理经验,由此开创了一段母子共同创业的传奇,喜诗糖果也成为美国西部历史悠久的糖果和巧克力食品公司。
喜诗糖果逐渐发展起来,在洛杉矶和旧金山拥有两个中央厨房,公司的经营范围也进一步扩大,除了生产巧克力、花生串、牛奶块、焦糖片等甜点之外,还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口碑产品“白色糖果”, “白色糖果”成为喜诗糖果的明星产品。
喜诗糖果每年的销售旺季是在冬季,特别是传统的圣诞节和感恩节前后,公司会推出十分诱人的促销活动,至少有2/3的巧克力都在这个时期被销售一空,公司90%的收入就集中在这个阶段。在当时美国各大节日的糖果消费中,喜诗糖果是主要的供应商,它的品牌知名度很高,也在市场上聚集了一批黏着度较高的客户,这些都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而这正是巴菲特看重的品牌效应。
巴菲特通过数据发现很多加州人都爱吃喜诗糖果,然而对方开出的价格是3000万美元,而巴菲特和芒格认为不应该超过2500万美元,最后谈判无果而终。这一次,老谋深算的巴菲特也出现了失误。一般来说,投资者认为账面价值代表公司的价值,然而两种价值反映的情况不同,账面价值体现的是投入企业的资本加上留存的利润,而投资者关心的是能从企业获得多少收益,这就是巴菲特常说的内在价值。
打个比方,如果一家新公司要生产糖果,它的生产设备、店铺以及库存都和喜诗糖果一样,然而品牌知名度不高,即便账面价值一样而“内在价值”也有很大差别,因为它未来的盈利能力是难以预测的。幸运的是,喜诗糖果最终竟然同意了2500万美元的收购价格,这是巴菲特在当时做的最大一笔金额的收购生意。在他的投资项目中,纺织、零售、保险、新闻出版和糖果一应俱全。
不过,巴菲特审视这些成果时不会混为一谈,如同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独生子。他在成为喜诗糖果的大股东之后,开始学习糖果业期货的知识。与此同时,他还敦促喜诗糖果加强宣传营销,为此他讲了一句话:“也许产自法国的某一片8英亩葡萄园的葡萄是全世界最棒的,但我总认为其到底好不好,有99%是靠说出来的,只有1%是靠尝出来的。”
巴菲特没有将太多精力放在糖果上,他又回到了蓝带的购物券上。当时,经常开展打折活动的超市营业状况好于不用购物券的店铺,不少顾客也认为没有购物券不划算,巴菲特不断告诉蓝带公司要确保这个竞争优势,然而他在营销方面算不上一个专家。
投资蓝带公司虽然承受了一定风险,但巴菲特最终安然无恙,他名下的各个投资项目都建立了不同的股东群,他必须为不同公司的股东做出有针对性的投资决策。然而有时还是会产生一些利益冲突。
由于投资项目越来越多,巴菲特迫切需要更多的现金进行周转,保险业的浮存金让他眼前一亮,他很快发现了一个新目标——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巴菲特曾经和这家公司打过交道,当时的负责人是拉尔夫·佩克,公司的环境氛围与过去相比也发生了变化。
当时,政府新出台的“无过错”政策和通货膨胀给保险业带来很大压力,佩克不断想办法解决这些难题,放宽了最低风险驾驶员承保的做法,并且让保费和过去一样低。这种策略让保费收入增加。不过,高风险驾驶员常因为发生交通意外获得赔偿,通货膨胀也让汽车维修费用和医疗费用变得更昂贵。由于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没有过多的资金基础,所以从1974年到1975年损失逐年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