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老师们早上好,现将我听的马老师和南老师的两节课,说几点自己的想法:
马老师上的《买文具》是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三步式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通过买文具这一生活情景,将知识由易到难过渡。
南老师的《猜数游戏》是在学习了5的拆分基础上,用类似的方法拆分6。
新课标中指出,我们要让学生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图的方式呈现数学信息,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图片,然后从图中提取相关的数学信息,再用儿童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孩子们在表达的过程中我们要听他们能否正确运用量词。如一个计算器22元,一盒钢笔24元,左手中有4颗棋子。低年级的孩子会经常用错量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培养其他孩子认真倾听的习惯。南老师总是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看到的信息,而自己很有耐心地倾听,让人很敬佩。
课程目标还指出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四能”,让他们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南老师在孩子们表达了数学信息后,让他们尝试着提出问题,这个过程他将抽象的知识形象直观地用手中的棋子呈现出来,孩子们一看到图片便知道要提出的问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环节,两位老师都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探究,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探究质疑的习惯,马老师还让孩子们进行了合作交流,这既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也提高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而南老师是一直追问并不断地启发学生思考,而且他非常尊重孩子的想法,在他追问的过程中,孩子们能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尤其在讲授6-3=3这个算式时,难点突破得很到位,在孩子们列出3+3=6时,他追问6和3分别表示情景图中的什么?这样一说,孩子们自然知道情景图中只有一个3和6,另一个3并不知道,也就不至于列成加法算式。
马老师,在孩子们板演完时,总是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这也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学生在讲台上讲解的时候,我们应该提醒其他学生抬头,仔细看,认真听,这是对别人劳动成果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自己倾听习惯的培养。一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用口令化的语言提醒他们看黑板,如小眼睛看黑板,也可以用激励化的语言提醒,如×××看得最仔细,×××听得最认真。一年级的孩子最喜欢老师表扬,当我们给他们一个表扬时,另一个孩子也想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也就变得更棒了,从而带动一大片
我们作为小学老师,示范是最好的教育,我们的一举一动,孩子们都会模仿,他们不仅看在眼中,而且表现在行动中,因此我们的板书要规范,尽量美观大方。由于我们面对的都是12岁以下的儿童,所以课堂上我们要将自己的评价方式多样化,两位老师都用掌声鼓励了表现优秀的孩子,让他们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获得了良好的数学教育。一年级的孩子还可以通过盖红章,贴星星,让他们对自己课堂上的精彩表现有一种成就感。
我们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通过数学课程体现育人的价值,马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注重孩子的学习习惯,反复强调他们的书写和坐姿,这是从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的小学教育不仅是教知识,还有习惯的培养,低年级的孩子刚从幼儿园进入正规的课堂,他们是不会很快适应的,这就需要我们多表扬,将他们的优点放大,在每天的鼓励下,他们也就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我还认为课前的组织很重要,我们要组织孩子们提前翻开练习本,准备好铅笔、橡皮擦。上课要写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时间久了,孩子们也就养成了课前准备学习用具的习惯。
以上只是我个人一点粗浅的看法,不敢说是评课,如有说的不妥之处,请两位老师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