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概念是修订理论的关键,而对病理性自恋的治疗是技术革新与技术理论演化的核心。自恋进入大众文化领域,被用来支撑自我关注和描述现代生活的某些侧面。首先暗示其在病理学、日常生活、情爱和正常发展中的重要性是弗洛伊德1914年的这篇开创性文章。
论自恋一篇导论,弗洛伊德第1次考量自恋在精神分析中的广泛意义,这篇文章被公认是他思想中的一系列转折点之一,开启了我们对源自某些有别于本能满足的动机的理解,预示了结构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与自我相对的自体概念的重要性。
弗洛伊德在第1次开门见山的声明自恋这个词汇介词耐克,他用这个词来描述,一种人他们对待自己的身体的态度,如同通常人们对待一个性客体的样子,根据弗洛伊德观察,这样的态度常见与同性恋,他还认为自恋阶段可能是正常人类发展的一部分,再者他感觉到某些病人也存在自恋态度,这削弱了他们对于精神分析性干预的感受性。在这些案例中,他建议自恋不应该被视为一种性倒错,而是一种出于自我保护功能的利己性的力比多补充物。
弗洛伊德解释说,某种程度上他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兴趣,引导出他进一步探索自恋的。精神分裂镜显示出两种根本特征,自大狂以及与此相对应在对位在世界兴趣的撤回。精神分裂症。患者显现出与幻想客体维持一种性关系,而相对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从外在世界撤回信息后,并不投注于幻想客体上。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自恋是一种激发现象,力比多是循着与原来相反方向的路径返回自我的弗洛伊德,假定肯定存在一个原始的婴儿自恋,已在儿童及原始人类身上观察到的全能思维为证。
提出了个体力比多和自我力比多,由于力比多的量被视为固定的,其中一种类型的增加就会导致另一类型的减少。
弗洛伊德在追溯力比多的本能冲动,精神分裂症则给予了他进入自我心理学领域的洞见,他形容自恋不只是精神分裂症、性道错和同性恋的显著特征,在器质性疾患和疑病症患者身上亦可见到。
在自恋型客体选择中,个体可能爱上某个代表他现在的、过去的、想要成为的样子或曾经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形象的人。依恋型依附中,个体更可能爱上养育的女性或保护的男性。弗洛伊德认为,女性经常选择自恋型爱恋客体,男性选依赖型爱恋客体。
弗洛伊德思考儿童的自大狂,导出婴儿期原始自恋的假说。部分原始自恋导向客体,部分受到压抑。升华将客体力比多转移到除了性满足以外的其他目标,理想化则是夸大或抬高力比多客体,并且能够像适用于客体范畴般轻易地适用于自体范畴。
通过满足自我理想来确保自恋的实现。
自尊三种来源:利用残留的原始自恋、爱的相互性的功能、实现理想的功能。克莱茵反对弗洛伊德的客体关系出现之前存在着自体性爱和自恋阶段。提出偏执-分裂位和抑郁位的假说。分为好客体和坏客体。这种分裂发生于内部也是被投射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