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走的几家亲戚,王睿奇也都是驾车前往,对于他来说,自己也很乐意,自己有车了嘛,不出去转转别人怎么能知道嘛。大年初五,后面的邻居来找他,说家里要嫁闺女,想明天一早借他车去镇上盘头化妆。当时一平也在旁边,听后不停给他使眼色,他明白老婆是不想让他把车借出去。说实话他心里也很矛盾,他不是把东西看得太重的人,就算是新买的车也一样。但他看老婆在一旁着急的样子,可不借又说不过去,都是前后的邻居,在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但借吧,老婆肯定不开心,于是他灵机一动,想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就是明天一早他开车带着新娘一行去镇上。邻居一听那当然好啊,于是就欢欢喜喜的走了。人家刚出家门,一平就气呼呼的说,“以后你可不能瞎大方啊,车谁都借,新车刚买几天,万一借出去磕了碰了算谁的呀?再说了,这车又不在咱名下,如果出了交通事故,咱没法儿跟周哥交代啊”。他一听,老婆说的特别有道理,但是他脸皮儿薄,碰到这样的事儿还真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今天这事儿就算过去了,老婆也没太生气,毕竟是他自己开车,邻居也有了面子。一想到明天就有大席吃,他心里就特别高兴。每次回到老家,他都期盼能碰上婚丧嫁娶的事儿,这样就能吃上大席。他之所以对大席情有独钟,一是他喜欢热闹,二来他一想起大席上各种好吃的就流口水。
到了第二天,天还没亮呢,王睿奇就被邻居叫了起来,让他开车一起去镇上。他揉着睡意朦胧的眼睛爬起来,冬日的凌晨,小风吹在脸上就跟刀割一样,他不由自主的裹紧了身上的衣服。跟着新娘一行人一起到了镇上,由于外面太冷,他不得不跟着一起进了化妆的理发店。一开始他琢磨着,也就盘个头、化个妆,怎么一两个小时也完事儿了吧。谁知这一等,三四个小时就出去了。以前自己结婚时,一平化妆好像也没花那么长时间啊?其实以前一平花的时间也不短,只是那时他是新郎倌儿的身份,那是他人生中的大事儿,即使花再长的时间,对他来说也是转瞬即逝。但陪别人就不一样了,百无聊赖,自然觉着时间就变长了。早知道把他们送过来自己先回家算了,开车过来也就十来分钟的事儿,在这儿等上几个小时真有些让他受不了。常言说“吃人嘴短,拿人手短”,等一下还要吃人家大席呢,等会儿就等会儿吧。
新娘好不容易弄完了,王睿奇赶紧开上车拉着他们往家走。到家的时候,正好赶上村儿里人在新娘家吃饭,于是他把车停好,回家洗洗手,也准备过去蹭顿饭。他叫上一平,让她抱着孩子,跟着一起凑凑热闹,让孩子也感受一下农村人结婚的热情。一平说她就不去了,一家去这么多人不合适,冯秀珍在旁边劝她,“那有啥不合适的,这不咱还把车借给她家了呢,去吧,去吧”,于是一家三口来到了后面。他们在做烩菜的大锅旁一站,还没等这开口呢,掌勺儿的那位堂叔看他们来了,赶紧拿起一次性的碗来,看着橙子说,“看俺大孙女儿来了,乖乖你想吃啥呀?”王睿奇一边掏出烟来,堂叔也顾不上吸,就接过来别在了耳朵上。“叔儿,啥都行,你看着给盛两碗儿吧”,堂叔小声说,“我多给你盛点儿肉,不够吃了再过来”。他们端着两碗菜,找个地方坐下,然后又去用塑料袋子拿了四个馒头。热乎乎的大锅菜,就着白白的馒头,甭提有多美了。虽然这不是他小时候记忆中的味道,但老家这边无论做的是什么,总是那么合他的胃口。
吃完回到家,王睿奇很好奇的问他娘,“咱这儿啥时候开始兴吃大锅菜了,我记得以前早晨是喝汤、吃馒头呀?”。“这几年从河南那边儿传过来的,大家一看省事儿,时间一长也就流行开了”。“我吃着味儿还不孬了”,“里面放了五花肉、豆腐皮儿、粉条儿、白菜、肉丸子,再加上各种佐料儿,能不好吃嘛”。“娘,啥时候开始兴清起来【方言,早晨】吃饭的?”“现在条件好了,大家难得有机会聚聚,村里人就趁机聚聚一起吃个饭”。“我今天起太早了有些困,先躺床上迷瞪会儿,有事儿叫我”。
王睿奇也不知睡了多久,忽然觉着被人推醒了,他睁开眼一看,一平正坐在床头,“老公,快起来看热闹去,新郎来接亲了“。嘿,他可不想错过这样的好事儿,于是赶紧穿好衣服,一溜儿小跑就到了后面邻居家。新娘家大门口,还有院子里所有的房门口,甚至还有一棵歪脖树上,都贴上了大红的喜字。院子外鞭炮齐鸣,音响里传来阵阵激烈的歌唱声。结亲的队伍来了好几辆车轿车,还有一辆大的面包车。据说为新娘准备的嫁妆,年前已经送到了新郎家,这样接亲当天就省事儿了。现在和以前确实不一样了,他记得以前村儿里接亲当天,有人骑着自行车带着新娘,后面跟着长长的队伍,有送亲、接亲的妇女,有抬嫁妆的大老爷们儿。妇女们坐在地排车上,嫁妆也用地排车拉,为了显示新娘新郎家的实力,还会找几辆自行车跟着。再后来,三轮车开始进入农村家庭,接亲的会来一辆小面包,关键人物坐在面包车上,其余的人和嫁妆都装在三轮车上。现在好了,接亲都用上汽车了。在湖西当地,以前接亲新郎可不兴跟着过来,现在就连这规矩都改了,刚才就听人群里议论新郎今天的打扮。社会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如果隔上两年不回家的话,真不知又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把接亲的人送走,新娘家就摆开桌子准备吃午饭了。就看从外面请来的厨师把锅灶支好,煤气罩打开,把准备好的半成品放在蒸笼里。趁着蒸菜的功夫,厨师和帮厨的把凉菜也就准备好了。不大会儿功夫,热的、凉的、荤的、素的,十几个菜就端上了桌。大家也不客气,纷纷拿起筷子吃了起来,不一会儿院子里人声鼎沸,猜拳声、叫嚷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就餐用的筷子、勺子、碗碟都是一次性的,桌上也铺着一次性的餐布,吃完一兜,那可省事儿了。今天没啥事儿,王睿奇还跟同桌的人喝了点儿酒。两杯酒下肚,吃饱喝足,他就只想找地方睡觉。
等他再次被叫醒的时候,晚饭已经端上了桌儿。晚饭比较简单,热了几个馒头,熬了些大米粥,桌上摆着两个大碗,一看里面就是邻居家送的大席剩菜。王睿奇一看可乐坏了,这是他最喜欢吃的,把各种剩菜掺在一起,啥味儿都有,从小他就好这一口儿。他赶紧坐下来夹了一口,嚼了嚼咽了下去,然后自言自语的说,“咋没以前好吃了?”。王睿刚接过话来,“现在大席上的菜,早就不是咱小时候的味儿了。还有,咱小时候吃过啥呀,一年到头也吃不上两顿肉,现在恨不得天天吃。现在的菜,品质也没以前好了,再热一下,那就更不行了。以前大席都是烧大锅做饭,厨师也都是村儿里的。现在谁还自己做呀,都是从外面直接找厨师做,人家什么都带过来,你啥也不用管。铁锅炒出来的菜,那就是比煤气罩炒的香啊”。弟弟说的确实有道理。
现在不但是大席和以前不一样了,就是很多生活方式也和从前相比也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他也不知道是好还是坏,只是看不懂了而已。那个他曾经熟悉的乡村生活,好像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