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两章谈到了中国和西方的社会结构,西方国家是团体结构,而中国系差序结构非团体结构,其实不是词语的不同意思,费老是为了区分开概念的关系,把团体这个概念往狭义上靠,指团体格局中的社群,来和差序格局中的社群加以区别。事实上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常常可以并存的。乡土社会也有团体,比如钱会;西方也有差序结构,只是各自重要程度不同,各占各的优势。
这一章主要讲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被称为“大家庭”的,其实更准确的表述是“小家族”。
“小家族”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区分与西方“家”的概念。区分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差别,不是人数的多少,而在于结构的差别。
家庭的概念指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是指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亲子是双系的,兼指父母双方,子女限于配偶所生出的孩子。这个社群的目的就为了子女的生和育。家庭既以生育为它的功能,在开始时就得准备结束。抚育孩子的目的就在于结束抚育。好似家庭就是一个阶段性的概念。
但在任何文化中,家庭总是被社会除生育之外的附加其他的功能。夫妻之间除生育外,还有其他的经营活动。
西方的家庭这个社群能够承担的事务很少,主要还是生儿育女。而中国的乡土社会,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以根据需要,由亲属的差序进行扩大。但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主要是父系这边。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无论大小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是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叫氏族。费老提出的“小家族”的名词,没有用“大家庭”而是用“小家族”的概念,是想说明这种社群的结构。
家族是从家庭的结构上推出去的,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包含在家族中的家庭中相当于社会圈子的一轮,不是一个独立的单位,也不是一个团体。
形态上的差异,也引起了性质上的变化。家族虽则包括了生育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按照人类学说法,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这种社会组织,承担着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中国的乡土社会,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让这个家变成了氏族性了。于是乎家的性质变成了族。
在西洋的家庭中,夫妇是主轴,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个团体中是配角,长大就要离开。而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则由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承担的功能之中。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
在乡土社会中,家庭的主轴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向的关系,非横的。夫妻成了配轴。
费老在下乡调查的时候,发现在大户人家和乡村社会中,夫妻的感情淡漠是日常可见的现象。乡下夫妇之间无话可说,“用不着多说话”,白天男人出门做活路,女人要么留在家里处理家各,晚上各自活路做完了,男人也不愿留在家里,而是到院坝、茶馆、烟铺或街头巷口,男子们聚在一起聊天吹牛,热热闹闹的。这种现象经常在乡土社会中看到。有同性和同年龄之间的团伙中,才有情有义。
在费老看来,这些现象就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到这个社群之后引起的结果。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含蓄和保留,不象西方人一样感情外露,也是这种社会中养成的。好象事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