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意:
大家好,我叫知意,是弘丹写作学院2022年年度会员,同时担任了内容官这一职位,是一名终生写作与终生成长的践行者[玫瑰]欢迎大家多多与我互动交流[拥抱]
知意:
今天由我来给大家领读《论语》乡党篇第十章10.13-10.15则内容。
知意:
【原文】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知意:
【译文】
同本乡人在一块儿饮酒,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这才出去。
知意:
【收获】
‘让年长者先出’表达了孔子先生对老人家的尊重与留心观察,行动缓慢的老人在饮酒后先出门,可以早些回家,有利于他们的安全。
尊重老人,孝敬老人是我们华夏民族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美好品质。不能对年长的老人不尊重,也是为我们下一代人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等我们老了自己的孩子也会尊重我们,细心照料我们。
知意:
比如说:我妈妈就是我心目中的道德典范。她十分爱戴老人,尊重老人。我外公外婆在世的时候身体不好,又喜欢日夜操劳,忙个不停……后来,他们一个中了风,一个得了老年痴呆呆呆傻傻。
我的妈妈不仅没有嫌弃他们,还非常心疼我外公外婆身体受罪。
那时,她每天在外面劳累工作(当保姆)回家还要照顾一家老小,给老人小孩洗澡,换被子,洗衣服,做饭。有时候她压力太大忍不住和父亲吵架,但平静下来后,她还是选择与父亲和解,只为继续对外公外婆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怀。
后来,外公外婆去世,那晚,我听见母亲哭得撕心裂肺,我才深深明白,妈妈是真的很爱很爱他们才会那样哭,在自己家里,她没必要做给谁看。
其实,我的外公外婆是我妈妈的养父母,我的亲外婆和去世的外婆是好闺蜜,因为去世的外婆无法生育的缘故,亲外婆就把母亲送给了她。
现在,我妈妈对我的亲外婆也很孝敬,逢年过节都会回去看她,给她陪伴,帮她修剪头发,买保健品她吃。
妈妈尊重老人的行为让我深感佩服,我暗自发誓……以后一定也要这样孝敬自己的父母与家中长辈。
而且,在远古时代,孔子先生这样地位之高的人,都能如此尊重老人,爱戴老人,为我们做一个良好的示范,我们更没有理由做不到了。
知意:
【原文】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知意:
【译文】
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时,孔子总是会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知意:
【收获】
孔子先生是不信鬼神的人,他“敬鬼神而远之”这件事情众所周知,但每当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他便穿着朝服立在大堂东面的台阶,以示尊重。
对于鬼神之说,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聊斋志异》里面就讲了很多这相关的故事。
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无法用科学解释起来,民间流传的鬼神故事,信则有不信则无,究竟是怎么回事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不敢下定论。
所以,孔子先生对鬼神的态度是“存而不论”,“敬鬼神而远之”,我们大多数人也是这样做的。
但孔子先生每当看到乡里人来傩戏驱鬼,就会穿上朝服,恭恭敬敬,阼阶而立。孔子先生他不是在对鬼神认可,而是对乡亲们举办仪式的尊重之情。
古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亦敬之。这是孔子先生奉行的本我,真我之道。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也尊重孔子先生,爱戴孔子先生,他的书籍,他的故事才能流传千古,广惠于民。
知意:
【原文】
康⼦馈药,拜⽽受之。⽈:“丘未达,不敢尝。”
知意:
【译文】
季康⼦馈赠药给孔⼦,孔⼦拜谢后接受了,却说道:“我对这种药的药性不了解,不敢尝⽤试服。”
知意:
【收获】
一个人从出世到入世,到受万人景仰的地步,远古圣贤里,我想……非孔子先生莫属了吧!
公元前春秋时期,孔子先生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主张‘仁’和‘礼’,以德服人,以礼待人,可治理天下。同时,孔子先生很注重养生之道,所以他很高寿,活到了古代人都向往的古稀之年,73岁。
孔子先生认为万事万物皆可转化变通,在为人处事方面也有相通点,这点与鬼谷子先生的‘捭阖之术’不谋而合。
“康⼦馈药”,意思是季康⼦给孔⼦送药,如果按照赐酒或者古代⾷物的礼仪,孔⼦应该在拜谢之后⽴即品尝⼀下食物。
可是,药物不同于⾷物,随便乱吃药物可能把身体吃出毛病来。
那孔子先生直接拒绝卿⼤夫药物的赏赐,是极不礼貌的⾏为。
所以,孔⼦“拜⽽受之”。
他先按照赏赐⾷物的礼仪,拜谢季康子之后将药物收下,但他没有立即去品尝药物。
⽽是向季康子解释道:“丘未达,不敢尝”。(我对这种药的药性不了解,所以不敢尝⽤尝试。)
孔⼦先生的这一做法,就是礼仪上的变通。既表达了他对季康⼦的感激与尊重,遵守了古代食物的礼仪。同时,孔子先生对⾃⼰的健康十分看重,珍爱自己的身体,他这种谦虚谨慎的态度是真正的长寿之道。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学会变通是在任何年代的安身立命之本。我们要学习孔子先生的智慧,当朋友送给我们东西时要第一时间表示感谢,如有不便,再说出自己的顾虑,尊重朋友的同时也守住了自己的底线,朋友也不会有责备之心。
知意:
好了,今天的论语共读到这里结束啦!很开心与大家一起共读经典名著~谢谢大家[跳跳]最后,祝大家天天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