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式的倾听能够听到他人内心深处的声音,能让他人敞开心扉,并对自己产生新的认识。这种倾听为他人创造了一个静默空间,这个空间蕴含着强大的威力,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可能是一个人能够为另一个人提供的最了不起的帮助。
同情式的倾听和回应,对另一个人来说是隔靴搔痒,效果甚微。比如:我知道您的感受,我知道这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有多痛苦;别那么难过,会过去的,会好起来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您还年轻,还有机会,不要放弃希望;谁也说不准,这个领域也许会有更建设性的发现等等。
共情式的倾听和回应,比如:身体前倾,专注的看着他,随着他的叙述,他的情感的起伏,表情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有泪涌入眼眶,那就眼含热泪,关注的倾听,“对不起,也许我不能真正体会您的感受,我也不知道怎么做对您来说更好,但是,看到您这样,我真的很难过”。共情只给出无声的情感共鸣,对于另一个人来说,情感上被理解绝对能够带来安慰。同情和套话并不能够减轻另一个的痛苦,我们就用对他痛苦的默默尊重来回应。
共情是一种天生的能力,会激发我们做出有怜悯心的利他行为;同情是一种情绪,是共享他人的恐惧、悲痛、愤怒或者喜悦的被动体验。同情意味着跟别人一起感受痛苦或体验情绪;共情则是到他人的内心里去感受痛苦或体验情绪。同情就像油和水的混合,它们有 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但一直都在维持着各自的性状,两个人在一起,各有各的体验;而共情是水与牛奶的混合,能使每个人都变成了对方,一起成为一个整体,两个人共享同一种体验。
共情式倾听总是以对方为中心,其目的是要对方感受到他被理解了。这就意味着要从普遍现象中看到独特性,要从麻木变得敏锐,从常见中看到罕见,从陈旧中看到新奇,从平常中看到非凡,从熟悉中看到陌生。同情总是回到过去,是表达出基于常规经验而理解到的一种大概的感受;共情则是关注于当下,关注于现在这个具体的时刻发生的事情。同情式倾听会破坏关系,当人们遭受困难和困扰是,他们最深切的渴望是被当做特例而不是当做常规现象来理解。如果父母跟孩子说“我也年轻过,我明白你的感受”,这句话对孩子也许没有什么用,因为他是希望能被作为一种独特的个体被看到、被听到,而不是跟世界上出现过的所有同龄的孩子一样,被归到一起来考虑。
——整理自《共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