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坚持每天阅读30分钟、10个波比跳、钩编30分钟、写作50字、冥想5分钟、复盘和吃中药与钙片调理身体。这些小习惯,到现在为止已经陪伴了我半年。
现在,我已经养成了阅读、运动、写作等等这些习惯。
所有的坚持都源于一本书:《微习惯》
《微习惯》作者斯蒂芬·吉斯,因为每天完成一个俯卧撑而成就了这本书。
他起初是想锻炼30分钟,但是锻炼30分钟对他来说就像是登珠峰一样难。光是想到有多难,他就不愿意动了。
但是他不愿意就此放弃。
于是他让自己先拿出瑜伽垫,他去做了。接着他跟自己说先试试做一个俯卧撑吧,他也做了。做完之后觉得,还可以再做一个或者再做点别的。就这样一点点一点点的做着做着,30分钟的锻炼时间达成了!
这段小经历让他很震惊,使他想要继续坚持,不只是运动,还有读书写作等等。意想不到的是,最后他写就了《微习惯》。
这段经历可以总结为:小事件成就大作为。
这个过程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是坚持;怎么样才能坚持下去呢?是做你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什么才是自己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呢?是小到不可能完成不了的事情。
比如一天看两页书、写作50个字、运动五分钟等等。
如果是我的话,每天连这么小的事都做不来的话,我觉得我也没什么脸面存在了。
那么,为什么要从这么小的事情开始做呢?
大脑里有个部位叫做前额皮层,它是我们大脑中的控制中心,一些决策和自我控制(如情绪控制)的情况都是在前额叶皮层来进行调节的,尤其是一些处理复杂情况的事情的时候,前额皮层都能解决。
简单的说,缺乏前额皮层的话,你就是一个机器人,只会重复固定模式的行为,大脑里的基地神经节就是处理这些动作的部位。
两者的关系是互相抑制的。
举个例子,假设你想减肥,但你习惯了每天晚上都要吃宵夜(基底神经节作用)。接着你有可能会想,吃蛋糕会导致肥胖影响减肥(前额皮层作用)。
可以发现,一旦基底神经节掌握并熟悉了一种模式,它就可以熟练的运用。如果前额皮层的想要的东西可以让基底神经节掌握的话,你就可以养成一个新习惯了。
但是基底神经节也很固执,你想要打破它的秩序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因为它没有思维,不知道一件事情的好坏,它只是习惯了去运行那些已经做过很多遍的动作而已。
因此我们就要慢慢地去渗透它,让它一点点的去接受前额皮层想要的东西。一旦它接受了,它就可以形成一种新的固定模式了,它也会不断地重复运行这个模式。
这个渗透的过程,就是在让自己的舒适圈不断地向困难区延伸的过程。一个人持续地扩大自己的舒适圈,就是在持续的成长,并有可能迈向成功。
打破自己的舒适圈,并不意味着要逼着自己去做一些很大的举动。而是要游走在舒适圈边缘,一小步一小步的往外走去。不然的话,有可能永远都在舒适圈里了。即是说,永远不会进步。
因此我们要把我们的想法,放大去看,放小去做。
《微习惯》讲的就是这个。
以写作为一个例子。我认为应该很少人,一开始就能每天写一两千字,并长期坚持下去。多数人都是坚持一段时间就放弃了,因为难度确实相当大。
如果目标太大,预想到为达到目标需要投入的努力加在一起很多,很容易打退堂鼓且有可能不愿意行动起来。
为此我们要细分目标,细分到只用我们很小力量就能做到的程度。因为这会让基底神经节察觉不到我们在打破它固有的程序。只要我们经常在它身边游来游去,等到它察觉我们的时候,我们所做的事情就变成了它的固定模式了,它就会高效重复的运行这个模式。那些我们想养成的习惯,就会像吃饭洗澡那样,不需要用意志力就能自动去做了。
比如我自己设定了每天写作50字的目标,每天去完成它,成就感都满满的。因为我完成了,即便是一件小事,每天都能够完成它就是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
设置的目标足够小,运用很少的意志力就能完成,这减少了我很多的抵触心理。如果让我每天写千字以上,我可能光是想有多难就耗费我很多的意志力,更别说去写了。
再者很多时候,我都会超额完成。有时候是写几百字,甚至是上千字。这都是额外的奖励,让我的成就感更上一层楼。
当然,不能因为超额完成就轻易提高目标。
一个小目标也要不断地重复去做,才能强化神经通路,最后养成习惯。
当养成写作习惯后,不管是一天几百字还是几千字,那都不是事。因为已经习惯了要去写,每天都会去做这件事才是最终的目标。
用微习惯策略去养成一个习惯,有点像是养育一个孩子。
你得重复又重复的,给他们演示吃饭的动作,直至他们学会怎么吃饭。
你得重复又重复的,放慢语速,注意口型给他们念“爸爸”或者“妈妈”,直到他们学会叫爸爸妈妈。
还有许多其他的技能,都是一小步地不断重复,最终他们才能掌握。
而他们的反馈,会给养育者很大的信心和幸福感。
当用微习惯策略养成一个习惯后,回首看看自己走过的路,那星星点点却又宏伟的坚持,就是我幸福快乐的源泉。
强烈推荐你阅读此书,在成长的路上,大家结个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