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论
关于本书,作者有言:现代管理的出现必须以理性的决策方式为基础;组织再也无法靠几个人的心血来潮或突发奇想进行运作。这种变化并不是突然完成的,而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随着文化的改变而逐渐演变的。这些变化如何发生,他们又如何影响管理思想的演变,正是本书的主题。
2.1工业革命以前的管理
本书从工业革命前的中世纪开始叙述管理的发展脉络。当然也包括了远古时期的一些管理思想。如我国《孙子兵法》中所存在的一些阐述和管理制度。这其中就包括百夫长、千夫长这样的军阶。有趣的是,在古印度和古埃及也存在类似的以10人为单位的管理方式。
管理的来源是组织的出现,家庭,部落,国家等等。人类的各种需求通过组织活动来满足。为了更好的发挥组织的作用,以满足个体的需求,这个过程中管理也就产生了。因此有了族长、部长、国家元首。工业革命之前的管理在宗教和君权神授的独裁统治下,组织的管理者为了集权,寻求个人利益,借助宗教(教皇)的力量,人们被要求寻求来世的好运而不考虑现世的成就,因此,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工业化是不可能出现的。整个中世纪在宗教黑暗的统治下,社会基本是停滞不前的。这让我想起了清朝的八股文有类似之处。
2.2泰勒的科学管理
文艺复兴之后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生产工具的进步引发了对群体工人的需求,也由此引发了对工人的管理问题。早期的管理萌芽先驱们并没有关注管理理论的一般化,直到泰勒——科学管理之父的出现。
早年的泰勒发现计间工资并没有提高工人的效率。这被称为磨洋工。其原因在于群体效率的提高会招致管理层对单位计间产品计价的下调。同时也可能是工人们本性的松懈。不过后来的研究还发现这是同一部门内部的复杂二次思考和权衡。是一种个体故意放慢工作的倾向。因此泰勒希望制定出一个标准的生产速率,即工时研究。希望得到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工作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激励手段,对超过工作量的工人提供薪酬奖励。由此还衍生出了一等工人的概念。按照泰勒的解释,一等工人是那些适合于此岗位的合格工人。本身来讲这个一等工人并没有界定谁是二等工人,只是想把那些本可以成为一等工人而不好好工作的的工人区分开并剔除掉,但是这个概论却遭到了工会的起诉。为了让更多的工人成为一等功人泰勒创立了职能工长制,即达到一定水平的工人需要带领新的工人,上一级培训下一级的方式来促进工人成长,同时不同级别会有差别工资待遇。
随着泰勒科学管理的广泛流传,许多工厂开始采取泰勒的科学管理制度。但是他们往往因为不合理的工时研究并没有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这进一步使得工会对泰勒的科学管理的抵制。但实际上泰勒亲自参与的管理中员工福利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和改善,工人也没有对科学管理有抵触情绪。但是工会依科学管理剥夺人性和自由等罪证对泰勒进行了控告,在国会对泰勒的调查研究中,并没有找到任何科学管理被控告的各项罪证的证据。
现代很多人认为泰勒的科学管理是只注重效率而不关心人的管理模式,但实际上泰勒还提出了心理革命的理论。泰勒认为工人与管理人员一直处于敌对和斗争的状态。泰勒认为需要一场广泛的心理革命,使得工人和管理人员能够真诚合作使得雇主和每名工人都达到最大程度的富裕。将目光从如何分配盈余转变到如何做大蛋糕上。
2.3霍桑研究-社会人时代(人而不是生产才是管理者的主要关注点。)
随着心理学、社会学等学课的产生和引入,管理思想中孕育了一批对人的关注的管理思想体系。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人本主义。即一切的工作都是为了人,这与996等呈现了完全相反的逻辑。但是在众多企业中唯有华为旗帜鲜明的反对“人本主义”。即资源就是应该给那些更加勤奋的人。
霍桑的研究始于对灯光强度对工人效率的影响,虽然研究并没有得到任何可信的结论,不过后来此实验在持续多年的改进下,发现关注的工人的状态和意见能够明显的提升工作效率。由此,关于人的管理思想得以产生。即社会人时代。主导思想是员工满意度和生产率取决于员工与员工以及员工与上司之间的社会交往和互动,因此支持实现效率和工作场所的和谐的关键在于支持人际关系。而金钱并不是唯一得激励因素。由此管理理论中产生了新的方式,如群体参与决策。社会人时代伴随着大萧条,严重打击了人们的自信心。许多人对未来充满了焦虑迷茫和无助。这更是进一步催生了人本主义。要求更多的关注人和非逻辑的东西而不是生产和逻辑的东西。依此克服精神混乱并增强人们的归属感。
2.4现代管理理论
以霍桑研究为代表的管理更多的把重点放在了人上面。由此也引发了人与组织架构的讨论。到近代管理随着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产生,新的管理问题也因此产生了。本书试图通过总结管理思想理清管理这门学课的未来发展趋势。当然,一直以来管理都没有一个系统完整且‘让人满意’的原则和理论。而近年来的单边保护主义抬头又进一步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政治,民族文化等因素的介入恰逢中国的发展,相信会有一批卓越的管理大师和管理思想在中国产生。
随着企业的扩张,使得企业的经营者与所有者不是同一个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探讨时也提出了担忧,管理者管理的不是自己的钱包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管理者本身的职位也存在变革性的问题。近代管理体系里更是把管理称为“看的见的手",加上信息时代的数据配合市场上的看不见的手组成了资源合理配置的三方来源。
本书的结尾还重点讨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收益之间的问题。企业发展过程中如果早早的涉及社会责任会导致企业的本身发展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因此在管理中催生出了量力而行的社会责任践行的观点。
3.结尾
当然本书的所有管理理论很少涉及与中国有关的管理思想,不管是历史的原因还是现实的原因,随着中国的崛起,一定会有一批本土的管理思想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