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
(《河南程氏外书·时氏本拾遗》明道先生曰)教人者,养其善心而恶自消;治民者,导之敬让而争自息。
明道先生说,实施教化,如果能够存养其善心,那么恶念自然消除;治理百姓,引导他们懂得恭敬和谦让,则争端自然停息。
《论语·为政》: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8.21
(《河南程氏外书·传闻杂记》)明道先生曰:必有关雎、麟趾之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
《周南·关雎》,是描写君子淑女之间纯洁美好爱情的诗篇,《论语·八佾篇》: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显然,孔子把他提高到一种至诚中和的美好情操。《关雎》是诗三百的第一首,《毛诗序》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周南·麟之趾》,是赞颂诸侯公子仁厚美德、家族兴旺的诗篇。
《周官》,是记载周代官职体系与典章制度的典籍,它以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为纲,分述官吏任免、户籍赋税、祭祀礼仪、军事防务、刑法诉讼及百工技艺等内容,后经刘歆整理更名为《周礼》。
《周南·关雎》和《周南·麟之趾》的主旨是修身齐家,《周官》的主旨是治国平天下。
明道先生说,一定要先学习树立《关雎》和《麟趾》的思想,然后才能推行《周官》所制定的各项法令制度。
8.22
(《河南程氏外书·罗氏本拾遗》明道先生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天下之治乱,系乎人君仁不仁耳。离是而非,则生于其心,必害于其政,岂待乎作之于外哉?
《孟子·离娄篇》: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孟子此处所说的“人”特指臣民,“大人”特指君师。
是,仁。非,不仁。
明道先生说,天下是治还是乱,都与君主的仁还是不仁相关联。背离仁义而心生邪念,一定危害到政治,这难道还需要等到他作出什么事才明白吗?
昔者,孟子三见齐王而不言事,门人疑之。孟子曰:“我先攻其邪心。”心既正,然后天下之事可以从理也。夫政事之失,用人之非,知者能更之,直者能谏之。然非心存焉,则一事之失,救而正之,后之失者,将不胜救矣。
《荀子·大略》: 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门人曰:“曷为三遇齐王而不言事?”孟子曰:“吾先攻其邪心。”
明道先生说,只有心正了,处理天下之事才可能遵从道理。出现了政策失误,有智慧的人可以把他更正过来,用人不淑,正直的人可以出来谏阻。但是,如果内心不能存养仁心,那么即使一件事做错了可以纠正过来,可是以后还是会不断犯错误,根本就救不过来。
格其非心,使无不正,非大人其孰能之。
格除君主的不仁之心,使他随时随地都存正心,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