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读书笔记207

8.20

(《河南程氏外书·时氏本拾遗》明道先生曰)教人者,养其善心而恶自消;治民者,导之敬让而争自息。

明道先生说,实施教化,如果能够存养其善心,那么恶念自然消除;治理百姓,引导他们懂得恭敬和谦让,则争端自然停息。

《论语·为政》: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8.21

(《河南程氏外书·传闻杂记》)明道先生曰:必有关雎、麟趾之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

《周南·关雎》,是描写君子淑女之间纯洁美好爱情的诗篇,《论语·八佾篇》: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显然,孔子把他提高到一种至诚中和的美好情操。《关雎》是诗三百的第一首,《毛诗序》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周南·麟之趾》,是赞颂诸侯公子仁厚美德、家族兴旺的诗篇。

《周官》,是记载周代官职体系与典章制度的典籍,它以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为纲,分述官吏任免、户籍赋税、祭祀礼仪、军事防务、刑法诉讼及百工技艺等内容,后经刘歆整理更名为《周礼》。

《周南·关雎》和《周南·麟之趾》的主旨是修身齐家,《周官》的主旨是治国平天下。

明道先生说,一定要先学习树立《关雎》和《麟趾》的思想,然后才能推行《周官》所制定的各项法令制度。

8.22

(《河南程氏外书·罗氏本拾遗》明道先生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天下之治乱,系乎人君仁不仁耳。离是而非,则生于其心,必害于其政,岂待乎作之于外哉?

《孟子·离娄篇》: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孟子此处所说的“人”特指臣民,“大人”特指君师。

是,仁。非,不仁。

明道先生说,天下是治还是乱,都与君主的仁还是不仁相关联。背离仁义而心生邪念,一定危害到政治,这难道还需要等到他作出什么事才明白吗?

昔者,孟子三见齐王而不言事,门人疑之。孟子曰:“我先攻其邪心。”心既正,然后天下之事可以从理也。夫政事之失,用人之非,知者能更之,直者能谏之。然非心存焉,则一事之失,救而正之,后之失者,将不胜救矣。

《荀子·大略》: 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门人曰:“曷为三遇齐王而不言事?”孟子曰:“吾先攻其邪心。”

明道先生说,只有心正了,处理天下之事才可能遵从道理。出现了政策失误,有智慧的人可以把他更正过来,用人不淑,正直的人可以出来谏阻。但是,如果内心不能存养仁心,那么即使一件事做错了可以纠正过来,可是以后还是会不断犯错误,根本就救不过来。

格其非心,使无不正,非大人其孰能之。

格除君主的不仁之心,使他随时随地都存正心,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做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5.11 (《河南程氏遗书·端伯传师说》)明道先生曰:义理与客气常相胜,只看消长分数多少,为君子小人之别。义理所得...
    乐德乐阅读 3,882评论 0 77
  • 什么是仁?(1) 1.35 (《刘元承手编》)问仁,伊川先生曰:“此在诸公自思之,将圣贤所言仁处类聚观之,体认出来...
    乐德乐阅读 3,911评论 0 68
  • 什么是仁?(2) 仁是什么?遍观《论语》和《孟子》,孔子和孟子有大量关于仁的论述,但似乎都未下过确切的定义,如果一...
    乐德乐阅读 3,813评论 1 63
  • 什么是仁?(3) 二、仁者的模样(仁的表现形式)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乐德乐阅读 3,823评论 0 68
  • 什么是仁?(4) 三、仁之方(求仁)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乐德乐阅读 3,736评论 2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