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他人结成某种关系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人们天生就有加入团体的需要。加入团体,可以满足个体的归属感,还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自己的身份。但个体隐身于团体中也可以导致“去个体化效应”。
什么叫“去个体化效应”?
去个体化效应指当人们处于群体中不能被识别时,对行为的规范限制就会放松。换言之,迷失在群体中会导致一些行为的解放,进行一些我们无法想象会单独去做的行为。
比如越南战争中的美莱村大屠杀,一群美国士兵有计划地杀害了几百名无辜的妇女、儿童和老人;某地一位男子欲跳楼寻短见,自杀现场先后聚集2000余人围观,解救人员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后,这位男子的情绪逐渐安定下来。然而后来在围观的人群中传来越来越大的喊跳声中,这位男子最终选择纵身一跳。这些,都是去个体化效应的例证。
为什么去个体化会导致人们冲动性行为?
一是去个体化导致人们的责任感下降。 群体中个人的匿名性,减少了个人被单独揪出来受处罚的可能性,因而使得人们降低了对行为的责任感。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中有一个经典的去个体化例子:夜晚,一群衣着一样的南方白种人聚集在一起,要对一位被误判为强暴犯的黑种人汤姆•罗宾逊处以私刑。这时阿提卡斯8岁的女儿斯考特走到人群当中,认出了其中一个农民,叫出了他的名字,向他打招呼。这群暴徒就解散回家去了。斯考特无意间采用了有效的干预策略,使那群暴徒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教育领域,去个体化效应也常常发生在新任教师的班级中。由于新任教师不认识学生,每一位学生都被匿名隐藏在团体之中,这时寻机捣乱的同学就会越来越多,因此班级乱的现象在新任教师的课堂中屡见不鲜。美国资深教师佩奇在《让学生都爱听你讲:课堂有效管理6步法》一书中,给新教师建议的第一个课堂管理方法就是“了解和使用学生的名字”,让学生意识到自己需要独立承担行为后果。
二是去个体化促进人们对团体规范的顺从 。当团体成员在一起并导致去个体化时,如果他们所属团体的规范与其它团体或整个社会的规范是相冲突的,他们更可能会遵守自己团体的规范而不顾其他社会规范。如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那群动用私刑的暴徒准备用自己的拳头来取代法律,这显然与其它规则和法律相违背。
但是,去个体化并不总是导致攻击性或反社会行为,它取决于团体的规范如何。团体规范的性质决定去个体化导致积极行为还是消极行为。如果团体规范是行善,那么去体化就会使团体中的个人多行善事;如果在一个聚会上,规范是尽可能多吃,那么去个体化就可能会使我们把所有美食都一扫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