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菜
很多年来,开始是从教科书里,从课外读物里看到有关于春天挖荠菜的事,后来,是从网络里看到,有作者写到挖野菜,挖荠菜的故事,小编一直苦脑于:不知道这个荠菜,到底是啥东东?
心里思量:这个荠菜,小编肯定是见过的!因为,小编就是山里、在田野的草堆里长大的呀。
尽管内心里一直在怀疑:这个荠菜是不是小时候,在方言里称呼为“喜菜”?挖给猪吃的“喜菜”?
但苦于没有人手把手的教会辨别,或者知情人见到荠菜的实物后,亲口确认“荠菜”就是“喜菜”,小编就一直处在怀疑里。
因为,小编身边的那些老奶奶、婶娘伯母们,断是不知道喜菜就是荠菜的。在她们的认知里,永远不知道喜菜的书面名字,而这个“喜菜”的称呼,是当地的方言,口头语言,当地人祖祖辈辈口头传下来的称呼罢。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借力于科技的进步,截止到昨天,经过四十多年的发酵,小编终于明白了:从前,书里面作者写的《挖荠菜》中的荠菜,就是小编小时候在方言里听到的“喜菜”。
那时候,长在田野边的喜菜有两种,当地人分别称呼它们为:“小喜菜”和“大喜菜”,而通常情况下所说的“喜菜”,指的是“小喜菜”,大喜菜当地人是单独称呼为“大喜菜”,也就是标准的书面语言里的“荠菜”。
小喜菜的书面名字:碎米荠,它的叶片像米粒一样细小,就是图片中这种。小编在小时候,经常在春天刚刚来临的时候,提着小竹篮子,跟着隔壁领居的小姐姐们,用小锄头把它挖给猪吃。它是春天里,来得较早的草儿,通常生长在春天的田野里。
而书本里说的荠菜,通常是指方言里的大喜菜,就是后面图片中的这一种,大喜菜的叶片比碎米荠的叶片要大一些,开的花倒相似,在小编小时候生活的地方,荠菜(大喜菜)通常是生长在土壤边,或者菜园子里。
网搜到一款App里有关于荠菜(碎米荠和荠菜)的介绍,如绿色边框截屏所示:
网搜关于荠菜的介绍:
网搜的结果:荠菜除了可以食用,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小编查了一下相关专业的工具书籍,目前官方使用的教材版本里面,暂时还没有把荠菜编入中药学的教材里。
人文方面,咏物的诗词里,关于荠菜的记载,倒是源远流长。
譬如:
☞一、《诗经.谷风》里面就有关于荠的记载:“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此外,还有前人在其所著作的诗词里,关于荠菜的描叙:
☞二、元代作者方回,在他的咏物诗里,咏的就是《荠菜花》。
全诗:
荠菜花
方回 [元代]
斗草吴王眩越娃,终然轮与老陶家。
雪挑霜煮春无尽,不似吾园荠菜花。
☞三、辛弃疾在《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中描写了荠菜花:“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全词: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辛弃疾 [宋代]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可见,荠菜,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已经延续了很多年,只是伴随着植物栽培技术的更新,以及植物品种在全球的流通,人们餐桌上的菜品丰富了,荠菜,终于沦为荒野的野草,名不经传了。
甚至连喂猪的机会都没有了,现在的养殖猪,都是吃人工栽培出来的植物玉米成熟晒干后粉碎的玉米粉、或者人工制造的饲料。
小编也从来没吃过荠菜,小时候挖荠菜给猪吃的时候,听老奶奶们讲:还是在老奶奶们自己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在荒年里,青黄不接的时候,跟在大人身后,择野菜充饥,这些野菜中,其中,就有“大喜菜”,即荠菜。后来,分到土地了,自己可以在菜园子里种植蔬菜了,就再也没有人去田野里、土壤边挖荠菜了。
哪怕是忆苦思甜式的去挖一次荠菜回来吃的情况,在小编还小的时候,都从来没有看到在周围的老奶奶们身上发生过。也许,那一种苦难的日子,已经成为过去,大概,痛苦的记忆,没有人愿意再去触摸和重温罢。
而这小小的野菜,荠菜,终是在特定的年月里,曾救济饥民于灾荒年月,这是谁也抹煞不了的事实。它们是用自己的生命,托起另一种生命的功臣,尽管当年的亲历者都不再愿意去提起。
故小编在这里留下一笔罢:关于一棵小小草荠菜。
图文简书首发,尊重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