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住津门,短途北漂的大哥,有一天给我分享了几张他们那儿的照片。
是很普通的赶早市的照片。据说是天津很有名的西市,我猜测跟当年盛唐的西市同属一类,那位土著大哥对自己的家乡史并不感兴趣,只是为了给我看一眼逢年过节的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多是年纪大一点的大爷大妈,花白的头发,晨光熹微中飞扬,背影略显蹒跚,正面更是年轮沧桑。刚及而立的大哥没出现在镜头里,照片里看上去就像是晨间老年专场。
大大小小的城市乡镇应该是都有早市。卖菜的,卖鸟的,卖花的,卖树苗的,有的是专一的市场,也有的颇具规模,若干兼具。
赶早市的卖主,凌晨三四点就已经陆续抵达。培养种植的菜农花农批发自己的给别人,好尽快脱手回家农忙,或者小贩们商户们来批发准备白天零卖,早到挑最新鲜的,也一般最便宜,全靠自己的嘴皮子和眼光。
冬天夜长,灯光掩映下冻僵了的交易双方只求速战速决,也有很多浑水摸鱼的空间。很多乡下人心地憨实,顾主给的钱不擅辨认,暗黄的灯光也不易看清,常常有人回去很久才发现收了假币但是已经无处溯源,欲哭无泪。也有趁着天色不明,企图以次充好,蒙混过关,过意不去的就稍微低价卖出。批发商户们则尽量挑出哪里不称心或是用行情压价,尽量降低自己成本,保证自己枯坐一天的生计。
夏天天亮得早,以次充好显然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大工程。小贩们的精明,绝不容许这样的闷亏砸到自己,大型采购商户更是趾高气昂,一次不满意很可能断绝今后合作,水果再鲜嫩脆弱,也必须保持最娇艳的状态接受检视验收。如果是靠近乡村的小镇,经常还会有农人,拉着自己产品,沿街叫卖,真正新鲜直达,保证产地。
老年人觉少,六七点起来晨练,也许有的更早,结束之后赶早市买菜回家。挑挑拣拣,讨价还价,为了几毛钱的零头非要捎带些零碎的小葱蒜苗。很多时候,也许并不为了主要占那些许便宜,只是为了享受自己还价成功的胜利喜悦,毕竟超市里明码标价根本没有与人互动的亲切。到处都横规竖矩的日常,大妈们跟零售小贩的交流可能都比自家子孙来的频繁深入,上学上班的人们,没有时间跟他们家长里短鸡毛蒜皮。
清洁工已经干完了一轮,只剩白天的维护,市区主干道是不能再去,车流量太大,必须在早高峰之前结束一切战斗,城乡结合部的相对好一些,人流逐渐拥挤,车声此起彼伏,清洁工还可以随身携带收音机或者音响,循环喜欢的戏曲或者网络流行,兴致来了还可以跟着高歌,没人管得着,那是他们的自留地,独自称霸。
七八点开始,学生们开始上学,早班的人们也要出发上班。来不及做早饭的人,挑一家早点摊或者小店解决一天的第一餐。有的随便提一些便携的包子油条,面包牛奶,或者什么煎饼果子,宫廷牛肉饼,林林总总,早餐的种类也可以琳琅满目。不那么着急的人,就可以缓缓坐着,一碗豆腐脑,嫩白滑爽,细腻莹润,南甜北咸,加好佐料,就着油条或者水煎包(这是北方常见,南方并没有注意过,也许是油饼),胃口好的,还得一碗豆浆或者稀饭。也有一大早得来杂肝牛肉汤的,热乎的肉汤,晶亮的粉丝,混着油豆皮片肉,根据个人口味撒一把香菜小葱,辣椒油满勺,醋酌情, 配着白吉饼,虽然个人觉得高汤太腥,挡不住好吃者的热情。
九点之后,清晨结束。孩子们早已钻进校车开始一天的课业,中青年们也开始一天的生计挣扎,大爷大妈们早市已过,晚市尚远,相熟的三三两两晒着太阳,遛狗逗鸟,闲话家常,坐等日子悄悄淌过。
日升月落,春去秋来,周而复始的平淡生活,一起安静地过,安静终老。无需跌宕起伏的阅历,远离动荡不安的波折,没有功成名就的光环,一代代出生赴死,走过人世变迁,看似毫无意义,不过是“世界没了谁也不会更复杂,一天一天过得飞快充实的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