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及时雨” 润透基层田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犹如一场“及时雨”,为负基层干部带来了甘霖,为基层工作注入了活力。这份规定从精简文件、会议,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等多个方面精准发力,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让基层干部能够轻装上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精简文件会议,斩断“繁文缛节”之锁在过去,文件多、会议多成为基层工作的一大困扰。大量的文件如同雪花般纷纷扬扬飘落基层,很多文件内容空洞、冗长,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基层干部花费大量时间在文件的收发、传达和学习上,却难以将精力真正投入到实际工作中。会议同样泛滥成灾,一些会议主题不明确、效率低下,“会海”让基层干部深陷其中,分身乏术。《若干规定》的出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力抓手。严控文件数量,实行计划管理、总量管控和发文立项制度,让文件的印发更加科学合理,避免了文件的随意性和泛滥。提升文件质量,坚持“短实新”文风,让文件能够直奔主题,切实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增强了文件的实用性。严控会议数量,实行计划管理,避免了会议的扎堆和重复召开。控制规模规格,减少层层陪会,提升会议质量效率,开短会、讲短话,让会议真正成为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有效平台。这一系列举措,如同锋利的剪刀,斩断了束缚基层的“繁文缛节”之锁,让基层干部从文件和会议的“漩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抓落实、干实事。

规范督查考核,解开“过度留痕”之缚督查检查考核本是推动工作落实、提升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过度留痕、形式主义严重的问题。一些部门将督查检查考核作为工作的目的而非手段,过于注重形式和过程,要求基层提供大量的文字材料、照片、视频等留痕资料,工作刚部署就急于开展督查检查考核,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陷入“材料政绩”的怪圈,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推进。《若干规定》明确提出要严格计划和备案管理,减少不必要的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同类事项合并进行,避免多头重复、集中扎堆。改进方式方法,不把是否开会发文、拍照留痕、制作学习笔记等作为评判工作优劣的标准,注重工作实际成效。严控对基层督查检查考核总量,合理统筹对基层的督查检查事项,避免向同一地方反复安排督查检查。这些规定犹如一把钥匙,解开了“过度留痕”束缚基层的绳索,让基层干部能够将心思放在工作本身,专注于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以实际工作成效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优化权责管理,拆除“层层加码”之墙在基层工作中,权责不清、“层层加码”的现象还一定存在。一些上级部门将本不属于基层的职责随意下放,却没有相应的资源和权限配套,导致基层“小马拉大车”,不堪重负。同时,在任务分配和考核过程中,一些部门为了凸显自身工作的重要性,随意提高标准、增加任务,层层加码,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若干规定》从规范明晰基层权责入手,建立健全职责清单,明确乡镇(街道)、村(社区)的职责范围,避免将不属于基层的事务强加给基层。完善清单外事项准入制度,未经省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部署,不得擅自向基层下放职责事项,防止工作任务和责任转嫁。规范工作机制、挂牌和证明事项,精简整合各类工作机制,严格控制村(社区)挂牌数量,减少不必要的证明事项。依法依规确定基层信访工作职责,避免简单以信访数量评价基层信访工作。这些措施拆除了“层层加码”的无形之墙,为基层工作营造了更加合理、有序的环境,让基层干部能够在清晰的权责框架内,安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服务群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