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日前发布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形成了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向全党全社会表明持之以恒一抓到底的鲜明态度。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进一步明确基层职责、释放基层活力、优化基层考评,让基层干部能卸下包袱,轻装上阵谋改革、促发展、改作风。
因地制宜厘清“权责边界”,让“基层工作”回归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一些部门,习惯性把劲向下使、压力往下扔,“属地责任”异化为“无限责任”,让基层承担“不能承受之重”。权责边界明确,才能杜绝责任“甩锅”;权责匹配合理,才能减轻基层负担。因此,只有把基层的“一亩三分地”划好,将应尽之责、应赋之权统一起来,进一步厘清权责边界,理顺职责关系,把应减之负与应尽之责区分开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切实解决权在上级、责在基层问题,避免“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才能让“无限责任”回归到“应尽之责”,实现权责对等,让基层工作回归基层。
以减提质破除“形式枷锁”,让“基层干部”回归基层。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治病治根才能药到病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一些部门从基层违规借调干部、文山会海等增加基层负担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落实基层减负就是要在规范借调干部、精简会议文件、改进文风会风上下功夫,把总结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下来上升为制度,从源头着手,向治本深化,通过改革文山会海现象及削减冗余报告等繁琐环节,让广大基层干部从繁重的行政事务中抽身而出,将更多精力倾注于基层工作实践。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基层干部要深刻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俯下身子多倾听群众心声,帮办群众实事,真正让基层减负的实效体现在惠民实事中,让基层干部回归基层。
化繁为简直抵“考核核心”,让“基层作风”回归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既需规范整合填表制式及填报频次,避免基层干部掉入“材料堆”;又需协调保障工作部署与督查考核的必要时间,避免出现“今天通知明天就要,这只能是假报告”的现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关键一环,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是身处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既要“对上负责”,又要“对下负责”,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持续为基层减负,合理的检查与考核是重中之重,对基层要进一步优化考核设置,切实把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考核总量减下来、频次统筹好,不以调研之名行督查检查考核之实,让考核突出重点、化繁为简,由考材料、查痕迹,转向考成效、重实绩,实现考核有感、过程无感,让基层干部“走下高楼”“离开案头”,奔赴田间地头,在“真刀真枪”中干出实绩,让基层的实干作风回归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