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为基层减负,持续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整治“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多头考核等乱象,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在实际工作中,基层仍不同程度存在会议多、文件多、资料多等问题。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就必须持续整治形式主义,让广大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抓落实上。
一要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让基层减“痕迹”增“实绩”。在不少地方,上级部门要求事事“留痕”,导致基层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各项考核指标,只得加班加点“造痕迹”“凑业绩”;有的考核停留在“纸上论英雄”,导致一些基层干部产生“干得好不如写得好”“工作好不如材料好”的错误政绩观。“留痕”只是手段,从来都不是目的,片面强调“留痕”与抓落实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真意相反。要真正为基层减负,不仅仅是给报表“挤水”,给督查“瘦身”,给考核“减重”,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往送中解脱出来。更要树立为民造福的正确政绩观,多把功夫下在“纸外”,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紧盯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基本民生服务问题,集中精力干好实事、做出实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要深化放权赋能改革,让基层减“阻力”增“助力”。聚焦解决“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不仅要在“轻车减负”上做减法,更要持续在“壮马赋能”上做加法。一些地方基层权责不对等问题仍较突出,有的以“属地管理”“压实责任”为由将责任下沉,甚至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状令”,导致基层干部苦不堪言;有的在向基层放权赋能过程中,存在“事权过度下放”“基层承接不住”等问题。基层干部权力小、能力弱,应进一步理顺其权责,深化放权赋能改革,使其责任与权力、资源等相匹配,以防出现“悬浮式”“打折式”“烂尾式”落实工作问题。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制定职责清单,厘清权责边界,分好“责任田”,避免“层层甩锅”,让基层干部明明白白履职,干好“分内事”。另一方面,要持续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倾斜,将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到基层,让基层干部工作起来更有底气、更加主动,切实在推动“车马协同”的过程中实现基层治理能力和效率的双提升。
三要提振党员干部精神气,让基层减“压力”增“动力”。基层干部长期处于基层工作第一线,时常面临工作忙碌之累、家庭生活之困、成长进步之忧。尤其是近年来有一些干事创业的干部,正处于“撑腰”不够但问责过度的压力之中,不免“流汗又流泪”“伤身又伤心”。为基层减负,为实干撑腰,要强化激励机制,提高基层干部的薪酬待遇,加大岗位交流力度,完善职业发展路径,为他们提供个更多的晋升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让其少一些“后顾之忧”,多一些“干事劲头”。要完善基层干部的评价考核体系,建立以实绩为导向的考核机制,突出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在考核中的比重,充分激发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从“被动履责”到“主动尽责“的作风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