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指出要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各级各部门要在“减”字上下功夫,多点发力,精准施策,“减”持不懈使基层干部负担“卸下来”、基层工作效率“高起来”、基层高效运行“强起来”,让基层减负“见行见效”。
(一)促进作风转变,整治“文山会海”,以“脚尖”代替“指尖”使基层干部负担“卸下来”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容不得半点虚浮,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深嵌基层的顽瘴痼疾,是基层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拦路虎”“绊脚石”。现实中,一些地方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究其“症结”与“病灶”,就是“虚”字当头、“空”字挂帅,在工作中唯材料、唯台账、唯表格。为基层减负松绑,基层党组织就得敢于向“形”亮剑,推进基层工作“整合”“瘦身”,教育引党员干部树牢正确政绩观,不搞“形象工程”“半拉子工程”“数字政绩”,整治“文山会海”“层层加码”“过度留痕”,力戒“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打破“开会就是落实,讲话才是重视”的传统观念,以“短会”“短话”取代“长会”“套话”,确保开会、发文聚焦发展“实”问题、解决基层“真”难题,让党员干部腾出手来、迈开腿来,花更多时间到田间地头、厂房车间去,对民生痛点拿出真招实策,以钉钉子精神将基层工作一抓到底,做出实效。
(二)精准放权赋能,破除“权责不匹”,以“招数”代替“指数”,使基层工作效率“高起来”
强国之道,实干为要。基层减负工作,减的是无意义的“负担”,而不是有意识的“负责”。乡镇承接大量上级职能部门的行政和管理事务,但在实际工作中,相应的管理权限和社会资源却未能同步,承担“包罗万象”事务的“落实权”,却无具体行政事务的“执法权”,形成“大责任、小权力”的结构性矛盾,须坚持放权赋能,加快构建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行高效的基层工作体系,对现有的权责进行全面梳理,明确各级权责范围,对基层无力承接的及时上收,对需要新增的实行“准入制”,给予基层充分的信任与权力,确保基层人按职责干、事按制度办,以清晰的权责体系为基层减负。同时,要强化属地管理责任,防止以层层压实之名行推卸责任之实,让基层干部少一些“为难”、多一些“力量”,让“小马”变“骏马”,严禁向基层“甩锅”“加压”,避免基层“责任超载”,推动基层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切实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三)加强科学统筹,杜绝“层层加码”,以“蹲点”代替“指点”,使基层高效运行“强起来”
为基层减负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直的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近年来,部分单位向基层下达不切实际的考核指标和脱离实际的工作任务,在督察检查考核等工作中“层层加码”“过度留痕”,明显加重了基层负担。“层层加码”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的是机械化的考核“指挥棒”和“好大喜功”的自行加压,要科学统筹,运用好监督考核的“紧箍咒”,建立科学的激励和利益导向机制,完善问题反馈机制,运用大数据加强社会监督,减少各种评估和达标活动,敢于问责追责,及时矫正“层层加码”的恶习,变“加码”为“落实”,化“避责”为“负责”。要倡导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深入考虑基层的实际需求与承受能力,按照实际划边界,依据实际承受能力的定性与定量科学分析,推动各项考核工作更加个性化、差异化、合理化,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速度、温度、融合度,让减负与发展有机结合、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新征程上,唯有促进作风转变、促进放权赋能、加强科学统筹,让精文减会的规定硬起来,把问责的“板子”打到位,使文件和会议真正成为推动实际工作的集结号、加油站,切实为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松绑减负,让他们真正能够腾出精力来认认真真抓落实、踏踏实实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