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解析古人诗文,望文生义的很多;或者结合作者生前时代和生活境遇,加以评析,其中之意多是解析者自己看法,未必是古人本意。反正原作者不在了,无人辨析真伪。
最近在一位当代作家的文章里看到一个真实的笑话。这位作家有篇文章被选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碰巧他的女儿正是学了这篇文章。孩子把语文考卷拿回家,让作家做涉及自己文章的试题。做好后他女儿对照标准答案,发现父亲的答题居然是错的。这位作家不禁哑然失笑。
看了这个笑话,我更坚信今人解析古人诗文随意性很大,于是联想起唐代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雀楼》来。“夕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赏析文章中说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通过登高远望,表现不平凡的胸襟抱负,反应盛唐时期的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我感觉有种强加于人的味道,如果诗人能看到这种解析,也未必会首肯。史称王之焕倜傥有异才,属于浪漫主义诗人,平生不得志,五十几岁就去世了。怎么可能有不平凡的胸襟与抱负,又如何看出当时人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依据这种推理,我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赏析这首诗。如果诗人胸怀博大,登上鹳雀楼远眺,进入一种无我境界,看到白日落山,黄河归海,联想人类的生存与归宿是否也说得通。若是再上一层楼,站得更高些,进入更高的思想境界,由广袤的自然风景想到整个社会发展趋势也未尝不可。
人生无常,社会无常,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最终都会如夕日落山,如黄河入海。当然,我这种赏析也许同样不着边际,与诗人想法相去甚远。
由此想到中学语文教学,课文分析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老师也无权阐述自己观点,教学参考书上怎么说就怎么讲。考试题目有的问这几句话含义是什么,那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思想,如此等等,且不说标准答案准不准确,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毫无用处。
语文教学涉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写作、语言表达、审美、思维分析等多个方面,看上去很复杂,实际操作起来也简单。教师可以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读书,按时按量完成阅读任务,以写读书笔记和感想作为作业和考试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其他综合能力反而会更有帮助。
这就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要动了大师们的蛋糕,我这个小人物说了不算。随想,随便想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