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龙应台的书籍,有点诧异。
我一度无知的认为龙应台是个知深的男作家,第一次了解她是从《目送》中,她穿插三代人来讲述事态变迁的人生。
记得《目送》中的那段话。
“到大学报到的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现,他没开到学校正门口,而且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仿佛喉咙有什么塞住似的,我马上合上书,不忍再看下去。
脑海里泛起了涟漪。
当我在读初中时,我是个寄宿生,每周五晚自习后,家长都会来接送孩子回去过周末。
像往常那样,放学铃响前的五分钟,大部分课室时不时都有一阵一阵的小骚动,特别是坐后排的那小男生,喜欢把椅子挪近门边,四处张望着走廊,像个受惊的小偷似的,十分滑稽。
铃声一响,大家迫不及待地往学校大门冲,像生怕错过了饭堂最后一道菜一样,我也像他们那样匆匆忙忙地收拾东西,便下楼了。
这次父亲把车子停在学校的后门。我屁颠屁颠地上了父亲的车,昏暗的巷口中停放着断断续续的家长们的车,我无聊地等待父亲的‘去去就回’的时间。
我眯起眼睛撩看着车窗,路灯下,停着辆崭新的拖拉机,微弱的街灯照着一个矮矮胖胖身材的女孩,她无聊地坐在这辆庞大的机车的后座上。
她也像我一样,一放学便爬上自己父亲的车。
我们的车一起开动,有一段路,我们是一起走,我们的车紧跟着他们身后。
机车开动的样子像只丑陋的青蛙在走路,摇摇晃晃的,女孩的身体也跟着摇摆不停,坐上去肯定不舒服。
父亲好像注意到我在看前面那辆车。
带着似笑非笑的语气说:“你看那女孩,多乖!每星期我都看到她爸爸接她,如果你爸也开那样的车,你愿意让他像这样来接你吗?”
我的脸不自觉地发热起来,这话真不好回答啊!
我并不歧视开这种车的人,但我怕在同学们面前丢脸,如果是我坐着这种车放学,被同班同学看到,多尴尬不说,下星期回到课室,还会面临被些调皮的男生拿来开玩笑。
那时心里在想着打死不坐这种车,嘴上却说着无所谓。
现在回想起父亲这些话,已经不是那种祈祷父亲不要真的开拖拉机来接我的口是心非的想法了,而是明白到:父亲知道他不能给予我们更好的条件,怕我们小小的心看到学校里一些虚伪的奢华感到骄傲,而好高骛远,怕我们嫌弃父亲力所能及的爱护,怕我们忘记自己现在的拥有,却忘记了知足。
有人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我看这话并不假。
父亲真如我一辈子的情人了,不同的是我在慢慢长大而他在慢慢变老。
以前父亲开着摩托车时,坐在后背的我看着一头浓密的黑发,抓着粗壮的手臂上的衣袖,吹着车风回家。
现在的我坐在父亲的副驾上,看着他侧脑壳上的那一丝丝白发,额头上像龟裂过的那条皱纹,眯着那双老花眼,我突然恨那时间飘逝,夺走了不该带走的容颜。
愈是不舍,愈执着。
曾经一度固执的认为退让才是最好的挽留,后来才发现不放手,永远都抓不住。
以前小时候很喜欢装睡,好让父亲公主式抱着我回床上睡觉。
有一次父亲把我抱到楼梯口时我忍不住噗嗤一笑,被悬空的感觉有种新奇,有种小幸福。
我还记得大半夜的那天晚上,父亲背着发着高烧的我,从村头走向村尾找那个已昏昏欲睡的大夫。
头敷着冰袋的我,那种锥心刺骨的冰冷,还在昏睡的我,被父亲后背的体温缓和着。
那时候感觉为什么总是抓不住父亲的背脊,可能父背如山就这么来的吧!宽厚而沉稳!
龙应台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生与死的轮回,我们在目送中日见习惯。
超自然的生物都无法回避生与死的原生态的自然定律,我们只能做的只有在目送中选择陪伴。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可能我还不能做到那种“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意境。
所以我才有时有种身在他乡,心不在的感觉。
在“5.20”后一天发这篇文章,显得有点对不上号。
不过真正在乎的,何止在“5.20”才来显现浪漫呢?!